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聋人在一系列的认知加工活动中,语音编码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们可以像同龄健听人一样利用语音编码,只是难度更大而已。唇读作为一项复杂的视觉语言认知活动,在聋人和健听人口语的接收和理解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别是能帮助聋人更好地融入主流社会。国外有关唇读的研究开始得比较早,研究也逐渐深入,而我国对唇读开展系统性的研究则是从新世纪之初开始的,国外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借鉴,但不一定适用于汉语。因此本研究为了与国内已有的研究区分开来,在整合国外有关唇读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验1(听力损失发生的时间)、实验2(助听器)、实验3(随班就读)、实验4(学制水平)等四个实验探讨语音编码在听障大学生唇读动态和静态汉语元音中的作用。实验结果发现:(1)听力损失发生的时间、随班就读、学制水平以及口语交流环境对听障大学生唇读汉语元音识别的正确率有一定的影响,助听器对听障大学生唇读汉语元音识别没有影响。(2)静态元音和动态元音两种音素形态对听障大学生的唇读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体现为静态元音的正确率高、反应速度快。(3)语音编码在唇读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听觉编码和构音编码上,其中实验证明了听障大学生唇读过程中听觉编码的存在,但听觉编码会强作用于动态元音。构音编码的作用则更为明显,它主要通过口形运动编码、语音编码和音素可见性表现出来。(4)语音编码、手指语编码和口形运动编码均存在于听障大学生唇读汉语元音的识别过程中,其中口形运动编码主要作用于语音编码中的构音编码,手指语编码则可能是一种直观形象的“语音代码”。随着听障大学生年龄的增大以及经验的增多,语音编码会强作用于听障大学生的唇读。未来有待解决的问题有:(1)拓展国内唇读实验被试的范围和数量。(2)加强静态条件下辅音唇读效果的研究。(3)加大对听障大学生实验变量的考察,如听力损失的程度、年龄、家庭交流方式、父母的听力情况等。(4)引入先进的脑功能成像技术对国内听障大学生的唇读过程进行深入考察。(5)拓宽实验内容,从目前单一汉字的考察逐渐过渡到将来对词、短句、长句的理解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