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吕叔湘(1904-1998)是中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是中国现代汉语语法体系和汉英对比学科的创始人。同时,他也是一名杰出的翻译家。他的翻译事业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主要译作都出自随后的20年。《伊坦·弗洛美》出版于1911年,是伊迪斯·华顿最著名的小说之一。吕叔湘是将这部作品向中国译介的第一人。然而,与他在语言学领域的著述和贡献相比,他的译著却鲜有人关注。翻译曾经一度被视为一种两种语言之间纯粹的相互转化的过程,翻译的标准也停留在对译本语言层面的分析上。但是近年,学者们开始关注翻译活动的外部信息。本文以改写理论为视角,试图分析理论中三个操控因素对译者在译本和翻译策略的选择上产生的影响。除了引言和结论,本文共三章。第一章文献综述总结了前人对《伊坦·弗洛美》和吕氏译本的研究。第二章是理论框架,概述了改写理论。第三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详细分析了三个操控因素给该小说翻译带来的影响。由于受到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译者将文本中可能令读者感到陌生的源语文化专有项转化成译语中的文化专有项,虽然两者在各自的文化中有着不尽相同的含义和地位,其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读者的接受。在涉及道德主题和男女之间关系情节时,译者并没有做出删除,而是将其忠实地表现出来。这是因为受到了新文化和五四运动的影响,译者支持男女之间的自由恋爱和关系的平等。赞助人方面,本文主要通过挖掘生活文化出版社成立的社会背景及其目标主旨来分析其对该译本在文本选择和翻译策略上的影响。诗学方面,本文回顾了自新文化运动到20世纪40年代30多年来中国文学价值观的发展,意在分析每个阶段的诗学对吕译《伊坦·弗洛美》的影响。吕叔湘同时作为一名语言学家兼翻译家,他非常关心翻译过程中的语言现象。他在语言学研究中的主张也体现在这个译本中。通过以上分析,本文发现,虽然三个操控因素对译本产生了各自不同的影响,但其中意识形态的影响最大。在吕氏译本中可以看出,无论是赞助人还是诗学都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意识形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