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瑞典导演英格玛·伯格曼(1918—2007)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电影大师之一,他在长达六十年的职业生涯中导演了近四十五部电影作品。本文依据作者论的观点,选取了伯格曼电影生涯中的三部重要作品为研究对象,它们分别是《沉默》(1963年)、《假面》(1966年)以及《呼喊与细语》(1972年)。这三部影片是“室内剧”风格的典型代表,并展现了一致的主题——作品深入探讨了人物间的交流困境以及语言与沉默的对抗。论文的主体部分运用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电影所展现的人物关系进行了深度剖析:从自我的认知障碍到人物之间的交流失败,撇除被欲望所纠缠的充满不确定性的语言,以电影人物的行为、面部表情等为分析依据,充分解读人物的内心世界:包括爱、憎恨、痛苦、挣扎等诸多矛盾对立的情绪。此外,本文还从符号学角度分析影片段落对人物关系的隐喻以及从电影摄影技术出发,探讨镜头语言对人物关系的刻画。这两章与论文主体相辅相成,强调了电影中重复出现的元素所传递的特殊意义,并从伯格曼电影较少被提及的摄影方面进行了画面间的关联性解释。总体而言,伯格曼的交流观是现实而悲观的,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天使般的交流并不存在。沉默以及不可信任的语言都不是衡量交流是否建立的标准,只有后续行动的一致性才能表明交流建立的有效性,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学会在交流中宽以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