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社会给予乡村记忆的关注度越来越多,揭示了国家、社会学者对于乡土社会的重视。国内外的学者对于乡村记忆如何传承与延续、乡村记忆的建构以及其内在的传承机制的变迁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学术成果,本文旨在借助这些研究成果来研究乡村记忆在传承发展过程中发生的新的转变趋势也就是乡村记忆向更加贴近人们日常生活实践的方向转变,这种趋势的转变需要学者在实际的田野调查中更加注重身体实践中的生活体验与内心感受,对众多民众细小甚微的日常生活实践给予更多的关注,身临其境地感受普通村民的生活实践逻辑以及其对乡村记忆的重大意义。同时这样的转变也促进了学者们对于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社会结构与地方乡土文化有关的乡村记忆作进一步的深刻了解。转向日常生活实践的乡村记忆为乡村记忆的研究开辟了新的一种研究视角与路径。同时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很多地区乡村记忆的传承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危机,包括慢慢流失的记忆主体,日益缩减与毁坏的记忆空间等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实践渐行渐远,通过文献资料可以了解到有些乡镇对于地方特色的乡村记忆传承保护的很好有些乡镇却不尽人意。而黄梅戏作为安徽省最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在当地具有很深厚的影响力也给很多人留下了美好的记忆,但建国以来黄梅戏在人们的乡村记忆里呈现不同的发展趋势,以安庆农村地区为代表的黄梅戏乡村记忆的传承比其他地区呈现更为稳定的发展趋势,成为其中的佼佼者也体现了黄梅戏乡村记忆与安庆人民之间的特殊关系。那么为何各地会出现这样的差异,安庆地区有何可借鉴的经验。因此文章以安庆地区为例,通过实地研究、访谈、文献梳理等研究方法,以当地最具代表性的黄梅戏这一记忆载体展开研究,调查研究发现在一代黄梅戏大师严凤英的老家,拥有黄梅戏之乡美誉的安庆地区,这里的人们已经将黄梅戏融入平常的日常生活实践中,与当地人民的日常生活融为一体,已经成为人们平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安庆人将黄梅戏乡村记忆逐步地渗透到生活中,从而使得这份乡村记忆一步步转向日常生活实践,将唱戏当做一种生活习惯,那么这种转向是如何呈现出来的,使得这份记忆能够得以延续与传承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它在整个传承的过程中又会面临哪些困境需要去解决,这对传承乡村记忆又有着怎样的作用和启示?这些都是本文需要解决的问题。最终研究显示这份乡村记忆通过人们的身体实践、刻写实践、纪念仪式、记忆空间、文化符号等日常生活实践方式传承下来,在此过程中笔者还发现地方传统戏曲黄梅戏在乡村记忆的传承中,持续性身体实践的重要性,以及国家积极干预与民间自为相合力支持的重要性。中国地大物博拥有很多具有特色的地方戏曲,在乡村记忆的传承面临着危机时刻地方戏曲完全是可以发挥他自身的积极作用,储存记忆、延续记忆,安庆地区的经验非常值得借鉴。同时日常生活实践的转向为乡村记忆的传承开辟了新的路径,可以为实现乡村记忆上的以先富带动后富奉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