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银行是实现资源配置和资金融通的重要金融机构。在金融危机后,全球100多家银行破产倒闭,世界主要银行的业绩也严重下滑,如何管理银行的风险,是银行和政府共同面临的问题。财务呈报的主要目的是关于盈余及其构成的信息。在我国,盈余数据更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会计盈余在上市公司、投资者、监管机构的决策行为中都至关重要。但是,我国会计信息质量尤其是盈余信息质量长期不能够得到保障。资本市场虚增净利润、盈余信息质量造假问题层出不穷。针对这种情况,如果银行决策者能够识别债务人盈余质量的差别,银行就能够根据己知的信息采取相应的措施,管理信贷风险,否则银行可能就要面临更大的违约风险。国内外学者目前对于盈余质量与债务成本等债务契约条款做了不少研究,观点见仁见智,没有形成统一的结论。本文从三个角度(债务违约、债务成本、债务期限结构)全面分析盈余质量对债务契约的经济后果。为了研究会计盈余质量对贷款的影响,本文采用理论文献分析与实证检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文章的分析建立在信息不对称和委托代理理论的基础上。文献综述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盈余及盈余质量相关文献;债务契约的相关文献、债权人保护相关文献。实证检验主要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检验盈余质量对于违约的预测作用。第二个层次分为两个实证检验,检验盈余质量对于债务人的意义。在实证检验部分,文章选取全部A股上市公司2007年至2011年的报表数据,共得到5412个研究样本,研究了会计盈余质量对债务违约的预测作用、债务成本和债务期限结构。最终得出三个主要结论:①盈余信息质量对债务违约具有预测作用,体现为盈余质量与债务违约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同时也说明我国银行在贷款前鉴别盈余信息能力较弱。②盈余质量与债务成本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债权人在签订债务契约过程中,通过调节债务成本,对于违约风险大的企业收取信用风险贴水来保护自身的利益。也说明在贷款存续期间,银行能够识别盈余质量。③盈余质量与债务期限呈显著地正相关关系。即债权人通过调节债务期限结构缓解债务代理冲突,保护自身的利益。全文共分为7个主要部分,第一章为引言,这部分主要讲述了文章的研究背景、理论和实践意义。以及描述本文的主要内容结构和文章主要创新点。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相关理论分析。本章首先总结了盈余的定义、盈余质量的几个特性,接着描述了信息不对称带来利益双方的债务契约冲突,并总结了契约冲突的几种表现形式。最后,讨论了债权人保护的途径以及中国债权人保护的环境。第三部分为盈余质量的度量及样本形成过程。为了后文的叙述,介绍本文盈余质量度量指标的形成过程。第四部分为盈余质量与债务违约率。本章主要考察盈余质量能否帮助债权人对债务契约违约风险做出正确的判断,盈余信息的决策有用性首先体现在盈余信息的预测作用。第五部分为盈余质量与债务成本。本章主要考察盈余质量对于债务成本的影响。第六部分为盈余质量与债务期限结构。本章主要考察盈余质量对债务期限结构的影响。第七部分为研究总结。总结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盈余质量对于银行信贷决策具有重要意义,我国银行对于盈余质量的识别并不稳定。并指出本文的局限之处。文章基于理论分析并通过经验证据证实:对于债权人而言,分析盈余信息可以优化其信贷决策。同时,对于监管部门而言,提出有效的债权人保护环境可以降低债务代理成本,希望能够为监管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理论和经验证据支持。文章有以下三方面的创新:第一,本文的研究关注银行从订立债务契约前的信息审查开始到债务契约的维系过程,研究角度较全面。第二,本文的研究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添加了盈余质量的违约预测作用和对债务期限结构的影响。第三,以往文献大多从盈余质量的供给角度出发,本文选取盈余质量需求的角度研究了盈余质量对于债权人的重要意义。本文在研究中也存在以下不足:首先,本文对盈余质量进行度量时,没有考虑盈余管理发生的动机(增发配股、影响股价、纳税筹划、避免被ST、薪酬考虑等),这样的度量较粗略。其次,债务契约的影响因素纷繁复杂,很多因素没有被考虑在内。比如银行与企业的合作关系,是否银行与企业合作的越久,债务契约的条款就越宽松?对于初次贷款的企业,是否在盈余管、理上存在更大的动机?长期贷款增长有限是否因为企业短期贷款需求量较大?最后,在变量度量上,债务契约违约的变量,债务成本、期限的度量可能都存在一些测量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