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聚落景观作为我国劳动人民与自然和谐共处伟大人居智慧的物质见证,折射出独特的地域文化魅力。近年来,针对地域聚落景观的研究与保护逐渐受到学界和社会的重视。汇纳赣、抚、信、饶、修五大河流来水的环鄱阳湖区,历史上在多元文化的交织影响下,形成了悠久灿烂的鄱阳湖文化,并成为长江中下游最重要的农耕文化发源地之一。作为鄱阳湖文化的重要载体,针对该区域传统村落景观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然而,目前学界对环鄱阳湖区传统村落景观的研究仍十分薄弱,尤其基于流域分布视角对环鄱阳湖区传统村落研究的重要价值尚未得到充分认识。基于此,本文以流域分布视角,采用上下双向研究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研究相补充的研究方法,对环鄱阳湖区传统村落景观构成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究。首先自上而下,以宏观视野对环鄱阳湖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定量分析,探究影响村落形成、演变和发展的因素,并推导出水系为其中主导因素,以此基础,再自下而上从中微观视角基于流域分布对环鄱阳湖区各流域自然地理与人文社会环境及传统村落景观构成进行探究,阐释各流域传统村落景观构成特征,通过比对各流域景观构成特征异同性,最终总结出环鄱阳湖区传统村落景观构成特征及影响因素。本研究进一步拓展并深化了鄱阳湖流域传统村落研究相关成果,可为系统化认识、识别、保护和利用环鄱阳湖区传统村落景观资源提供理论依据,对于环鄱阳湖流域传统村落景观资源集中连片保护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研究的主要结论为:(1)在空间分布上,环鄱阳湖区传统村落呈现出较为明显的“边缘多,腹地少”的空间格局特征;在分布密度上,呈现“多核心分布,连片分布”的特征;总体分布上,环鄱阳湖区传统村落是由环鄱阳湖区边界的高密度向内部的低密度的梯度分布,整体空间分布呈“环状”;环鄱阳湖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受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共同作用。其中,水系是影响环鄱阳湖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主导因素,地形地貌等自然环境是重要因素,历史演变、驿道交通等因素同样深刻影响了环鄱阳湖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及其发展演变。(2)环鄱阳湖区传统村落景观构成特征上,从自然景观,农业景观,人文景观三个层面对其进行分析得出:(1)自然景观分为平原近水型、丘陵远水型两种,其山水格局分别以“河—农田—聚落”、“山—山溪—农田—聚落”为代表。(2)农业景观分为平田、圩田与鱼塘、梯田三类。(3)人文景观:在聚落形态布局上,受宗族礼制影响整体呈现出宗族为心,多轴分支的特性,有散点状、带形村落、集中团状三种类型;在街巷空间上,呈现出高墙窄巷、防灾避险的防御特性;街巷空间布局上,可分为多轴网格状、单向梳齿状、蜿蜒之字状三类;在建筑风格上,整体建筑风格以赣派建筑与饶派建筑为主;在水利设施建设上,聚落内部水利设施包括水井、水塘、水圳及水渠,聚落外围的农田水利设施主要有陂塘、水堨、堤坝等,主要起到引流、蓄水与障水的作用。(3)环鄱阳湖区传统村落景观构成及影响因素上具有共性特征,具体表现为:(1)以水为主导的山水环境因素和宗族礼制文化是影响环鄱阳湖区流域传统村落景观构成特征的主导因素,影响着村落的分布与选址、空间形态及街巷空间、农业景观与水利设施等景观特征。(2)经济发展、文化观念是影响环鄱阳湖区传统村落景观构成特征的重要因素,对环鄱阳湖区传统村落的形态布局、内部空间构成(包括建筑建造、街巷空间等)及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3)战乱、人口迁徙等历史因素深刻影响了环鄱阳湖区传统村落景观构成特征。朝代的更迭、历史政策等历史因素导致的人口变迁,皆对传统村落景观构成特征产生了影响。(4)流域之间环鄱阳湖区传统村落景观构成及影响因素则存在一定差异。其中,赣江流域因地处平原,饱受战乱匪盗侵扰,在景观构成上侧重于防御性景观;抚河流域受临川文化影响,景观构成上呈现出崇文重教、重农抑商的特征,注重匾额文化,秉承耕读传家理念;饶河流域受强烈的宗族文化和宗族势力影响,以戏台为代表的宗族公共建筑在村落景观中占据重要地位;修水流域多为商儒结合型传统村落,景观构成上体现出商儒文化并重的特性;信江流域则传统村落景观留存稀少,主要由于鄱阳湖历史演变与信江下游滨湖尾闾区频发水患。因此,环鄱阳湖区各流域传统村落景观构成特征是山水环境等自然因素与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人文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