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失地留守农民社会排斥问题研究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rk7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政府征用大量土地用于工业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大量农民丧失土地使用权,被迫从土地上分离出来,其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重大转变。这些失去土地的农民面临着生产和生活等一系列现实难题。这一群体中相当一部分人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徘徊在城市的边缘,成为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农民”,是缺乏保障的边缘化弱势群体。他们居住在城市和乡村的结合部,依靠着少量的征地补偿款,艰难地维持生计。失地农民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当前引起社会各界关注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这个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将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稳定的一个巨大因素。目前,失地农民问题已经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很多学者研究征地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比如失地农民的权益保障问题,失地农民的生存和发展问题等等。他们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学术成果。而从社会排斥理论的视角来分析失地农民问题的研究相对比较少。本研究是对失地留守农民遭受社会排斥的现象的探讨,目的是了解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这一现象对失地留守农民的影响。本文立足于国内外社会排斥研究的基础,研究广西的失地农民社会排斥问题,遵循理论结合实际的原则,对广西失地留守农民社会排斥现象进行实用性的实证研究。同时结合实证研究的结果对失地留守农民生活现状及社会排斥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剖析失地留守农民社会排斥问题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对策。正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导论。主要介绍研究选题的背景。一是说明研究选题的缘起。二是说明研究选题的目的。三是阐述研究选题的意义。第二章,相关研究现状及其前沿成果。主要论述国内外关于失地农民问题和社会排斥理论的研究状况。第三章,研究的主要概念、假设和相关资料。一是主要研究概念的界定及变量设定。二是研究的主要问题、分析框架和研究假设。三是说明研究的资料来源和调查对象的结构特征。四是实证研究的基本情况分析。第四章,失地留守农民生活现状及社会排斥问题分析。一是结合实证研究的结果分析失地留守农民生活现状。二是深入探讨失地留守农民社会排斥问题。第五章,失地留守农民社会排斥问题成因分析及解决问题的对策。一是分析失地留守农民社会排斥问题成因。二是提出解决失地留守农民社会排斥问题的对策和建议。结语。相当一部分失地留守农民处于失地又失业的状态,生活相对困难,并缺少相应的社会保障措施,成为城市弱势群体。失地留守农民遭受经济,政治、社会关系、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以及文化等方面的社会排斥。失地留守农民遭受社会排斥会导致一些消极后果的产生,损害社会公正,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本研究的特点:一、从国内外相关研究上结合中外学者对相关理论(社会分层与流动理论、市民社会理论、现代性理论)的研究,对社会排斥理论进行深入分析。二、研究方法上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三、运用发端于西方国家的社会排斥理论解释中国的具体社会问题,增进对社会排斥理论的理解。本研究的不足之处:由于笔者理论功底不够深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分析的深入程度。另外,在研究的过程中,由于精力和时间有限,只选取了广西两个有代表性的地点的失地农民群体作为抽样对象,抽样过程的科学性存在局限,造成了样本构成的不均衡。同时,由于研究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受到主观经验、知识水平的影响,这也一定程度影响了实证分析结果的信度和效度。总之,笔者希望通过相关研究的阐述和分析,探讨广西失地留守农民社会排斥问题的成因,并提出对策,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依据。也可以说,本研究提供一个了解失地留守农民的生存状况的独特视角。同时,尝试运用发端于西方国家的社会排斥理论结合中国具体问题进行探索性研究。
其他文献
村落共同体是传统生活方式保存得最厚重的地方,是乡土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壮家村落是壮族人民世代居住的地方,承载着壮家人代代相传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等方面。在社会发展过
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特殊社会问题。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成为农民工。但在这一流动过程中,以户籍制度的限制为主
本研究从社会学的角度,基于526 名武汉城市初中生的问卷调查,对城市初中生的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做了比较系统和深入的探讨,旨在为我国关于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本土研究补充一
本研究立足于社会变迁、人际互动与功能的角度,运用问卷调查的方式,着重考察了城市邻里关系的现实状况。同时,通过罗吉斯蒂回归、因子分析等统计方法,对影响城市邻里关系的宏微观
学位
近几年上海城市发展过程中,近、远郊地区“新城镇”的崛起成为城市规划中的一个新兴现象。新城镇的打造,是政府城市规划发展计划的一种实践性操作,体现了对城市居住空间布局上的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进城务工农民数量在不断上升。越来越多的人由过去分散的“单身外出”方式转变为“举家迁徙”,大量的农村流动儿童跟随家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