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银行对社会经济的基本职能是分配与调整社会资金的结构,使闲置的资金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为了保障社会资金的安全,提高其使用效率,银行将对客户及其需求的综合情况进行评估。在充分考量客户基本面、授信资金风险以及盈利指标的前提下,作出相应的授信决策,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流程就是授信审批流程,大致分为对私和对公两类。在我国银行业体系中,国有银行的市场份额,业务发展规模、资产质量状况以及对国民经济建设的支持力度,在我国的金融体系中都具备充分的代表作用。同时,对公类授信业务相比对私类授信业务更加能够反映一家银行的业务水平和盈利能力,也是所有银行最核心的基础类业务,其规模份额在全社会融资结构中占据了六成以上的份额。因此,本文将国有银行对公授信业务的审批流程作为分析和研究的对象。虽然国有银行具有正规、成本低、业务范围广泛等特点,但准入门槛的设置偏高,制度流程固化严重,整体的工作效率偏低。这一系列问题都严重制约了国有银行的业务发展,也不利于金融产业更好的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因此,笔者通过结合银行学领域相关理论知识与自身的从业经历,分析现行审批流程制度的缺陷及其产生原因,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提高国有银行授信审批流程有效性和及时性。国有银行对公授信审批流程制度是具备严格逻辑与科学评估的推导决策制度,伴随着国有银行的发展而不断改良和优化。现行的审批流程已经能够基本满足国有银行的风险计量的把控、盈利指标的考核以及业务发展的导向。但同时,现行的审批流程制度在适应经济环境的多变以及银行工作人员素质的多样性方面仍然存在着不足,笼统的分类标准、繁琐的决策流程以及监管措施的空心化等制度缺陷已经迫切的需要银行进行深化的体制改革,以适应新的经营环境。本文在梳理授信风险管理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首先以四大国有银行之一的中国银行的授信审批流程现状为例,对目前国有银行审批流程机构进行逐一分析并评价其实施效果,进一步揭示出这些环节中所存在的各种缺陷及其产生的原因。通过借鉴国际大型银行的风险控制手段为国有银行授信审批流程提供把控风险的先进经验,最终提出相应的缺陷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