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财政风险在我国成为一个热点问题,这不仅与1998年后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有关,而且与我国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公共财政框架的建立、地方政府的机会主义密切相关,因此研究如何应对我国的财政风险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也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本文在整理国内外关于财政风险的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对财政风险的内涵、特征和类型进行了一般性说明,并就我国1978-2003年财政风险的形成过程进行了特殊性论证,最后从提高政府的能力和动力两方面提出了防范财政风险的对策。 本文的结论主要有以下三个: 1.财政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当期政府的决策后果并不由它完全承担,从而使政府在面对变化的环境时有可能采用一些增大风险的手段。将政府视为具有独立人格并服从政府成员效用最大化的一个统一团体并不能否定政府在消费决策上的分离性。 2.我国的财政风险是伴随着市场化的推进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放权让利的变革中,财政风险开始出现,包干制体现了我国在财政管理体制上的重要探索,但对于缓解我国日益增加的财政风险的功效却逐步下降;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部分降低了我国的财政风险,但仍存在一些需要改善的地方;1998年我国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后,财政风险空前激化。 3.在提出我国财政风险的防范与化解对策时,必须注意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化解财政风险与计划经济下的不同,关注政府的能力和动力问题,从多个层面谋划思路。 相对国内外其它文章,本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1.提出了财政风险的一个模型,我们注意到,中外学者在对财政风险的研究过程中,都没有提出一个系统的框架,在此框架下解释财政风险的成因。这可能是由于影响财政风险的因素众多、难以取舍和把握造成的,对于本文来说,我们重点要说明的是政府的机会主义和体制的缺陷造成的财政风险,由于目标明确,使得我们有可能进行建模的尝试。这一模型的建立是全文的重大基石,也将是本文区别于其他文章的重要特点。 2.从历史视角对财政风险的形成过程进行了考察。这既是对我国市场化取向后财政的具体运行状况的一个详细介绍,也是上述理论模型的简单应用。在该部分中,我们分别说明了我国财政风险的静态特征和动态效果,并依据模型将我国市场化后财政风险的运行划分为三个阶段:1978-1993年“包干”体制下的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