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社会保障思想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被引量 : 8次 | 上传用户:poiuytrewq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保障作为一种维护社会稳定、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制度安排,无论是在资本主义社会还是在社会主义社会都备受各界政府及其社会成员的高度关注。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上,阐明了他的社会保障思想,并对未来社会的社会保障思想作出原则性设想,成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马克思社会保障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国情,不断深化发展马克思的社会保障思想,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保障体系。对马克思社会保障思想的探析,主要是从马克思社会保障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保障思想的批判,以及马克思对社会保障思想的具体阐述这三个方面展开的。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保障思想虚伪性的基础上,阐明了未来社会社会保障的本质是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些为探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和研究方向。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社会保障思想是在继承马克思社会保障思想一般原则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国情而逐步形成的。对这一时期党的社会保障思想的探讨主要是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保障思想的初步萌芽、建国后党的社会保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社会保障思想的特点及其局限性这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的。文章涉及到革命战争时期党的社会保障思想、建国后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社会保障思想的基本内容,并对这一时期党的社会保障思想所具有的人民性、实践性、持续性、渐进性等特点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指出这一时期党的社会保障思想存在的弊端。继党的第一代领到集体之后,中国共产党人为进一步发展与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思想不懈努力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社会保障思想一章主要分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邓小平理论中的社会保障思想、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社会保障思想,以及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的社会保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社会保障思想是对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社会保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二者最大的不同是推行社会保障的经济基础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此外,不同历史时期党的社会保障思想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和特征。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从萌芽到形成发展再到进一步完善,可以看出中国化的马克思的社会保障思想在中国的发展脉络。研究马克思的社会保障思想及其在中国的发展,旨在探索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为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论文最后一章是在前几章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过程中遇到的诸如未富先老、城乡二元结构、公平问题等一系列新问题,并在正确的社会保障理论的指导下分析此类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的对策,以发挥理论研究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其他文献
本文以抗战前国民政府举行的全国防空巡回展览会为考察目标,以武汉防空展览会为具体考察对象,在充分掌握相关原始资料汇编与报刊杂志评论的基础上,较为全面地论述了防空展览
近二十年来,国外学者越来越重视道德自我关注(moral self-regard)对个体决策与行为方式的影响,并开始探索道德自我关注的特性与作用。道德自我关注是指在自我概念中,个体对自
圆度仪是机械加工领域中广泛使用的测量回转体工件表面轮廓的精密测量仪器。圆度误差是评价被测工件表面实际轮廓信息的重要指标,对零件加工、形状误差评价起指导作用,在航天航
玉簪(Hosta)属植物种属资源非常丰富,分布比较广泛,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本文采用SSR分子标记的方法对70份玉簪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的分析,筛选出合适的提取DNA的方法,优
斜拉桥是一种高次超静定的复杂结构,它是一种以主梁受压(密索)或受弯(稀索)为主、支撑体系以斜拉索受拉及主塔受压为主的桥梁。斜拉索的索力对结构体系的内力分布有很大的影
目的研究水龙骨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SMMC-7721的生长增殖抑制作用。方法制备水龙骨含药血清,用MTT法观察细胞增殖情况。结果水龙骨含药血清在体外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SMM
归纳整理《难经》学术思想对针法的贡献11个方面,即发扬针刺时双手配合;重视进针角度与深度;强调行针与得气;丰富了母子补泻法;创立了泻南补北法;拓展了迎随补泻法;倡导刺井
通过查阅5年来国内外有关中药抗菌研究的文献,对抗菌中药实验方法、抑菌成分、联合抑菌作用和抗耐药菌感染这四个方面的研究进行了补充和总结,为抗菌中药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
随着网络在复杂的工业生产中越来越多的应用,由网络控制来代替传统的控制方式被大家所关注,并介绍无线网络控制(Wi NC)平台的基本结构、功能以及在实际恒压供水控制系统中的
<正> 文学作品是用语言描绘的色彩世界。我国文学作品中的色彩描绘在《诗经》、《楚辞》里已相当发达。刘勰的《文心雕龙·物色》篇对此有过专门阐述:“至如〈雅〉,咏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