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纤维桩已被广泛用于残根、残冠的修复,但其修复失败率较高仍是临床医生面临的常见问题。其中,纤维桩与根管牙本质界面的粘接破坏是修复失败的主要类型。如何提高纤维桩与根管牙本质之间的粘接性能,减少粘接界面的结构缺陷,抵御外界环境中细菌、水分的老化降解,从而长期保持粘接界面的稳定性,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与难点。临床中可应用于纤维桩粘接的材料种类众多,粘接机制、粘接步骤的差异使各类材料存在不同的粘接特点。目前粘接材料在应用中普遍存在两大问题:①树脂等粘接材料在牙本质小管中的渗透深度与牙本质脱矿深度不匹配;②粘接材料中溶剂或水分挥发不全。本课题组前期研究以及其他学者的研究证实,采用两步法全酸蚀粘接剂和一步法自酸蚀粘接剂进行冠方牙本质树脂粘接的过程中,应用气体加压吹拂能够促进树脂渗透及溶剂挥发,有效减少粘接界面的纳米渗漏,提高了即刻粘接效果。然而,气体加压吹拂是否也能促进纤维桩在根管牙本质中的粘接效果,目前尚缺乏相关的研究报道。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选择了四种常用于纤维桩粘固的水门汀类粘接材料为受试对象(自粘接树脂水门汀Rely X Unicem、自酸蚀树脂水门汀Panavia F2.0、全酸蚀树脂水门汀Rely X ARC、树脂改性玻璃离子水门汀Fuji CEM),旨在观察气体加压吹拂能否促进粘接材料在根管牙本质中的渗透,提高纤维桩与根管牙本质的粘接耐久性,以及根管牙本质与粘接材料间粘接界面的封闭效果,同时分析该作用在不同粘接材料间是否存在差异,以期为提高纤维桩粘接效果提供新策略。本研究分为三个实验,以常规处理的试件作为对照:实验一通过对各组粘接材料进行荧光染色,借助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纤维桩粘接过程中采用气体加压吹拂粘接材料后,能否促进各组材料向根管牙本质内渗透。实验二通过微推出粘接强度测试,分别比较了气体加压吹拂对纤维桩与根管牙本质间即刻和老化后粘接强度的影响,其中人工老化方案采用冷热循环联合应力加载120000次的方法。实验三采用亚甲基蓝溶液染色法,体视显微镜下观察四种水门汀材料即刻与老化处理后粘接界面的微渗漏,通过半定量评分,评估经气体加压吹拂后,四组粘接材料与根管牙本质之间粘接界面微渗漏程度的差异。实验结果如下:实验一:经气体加压吹拂后,Panavia F2.0组树脂渗透较常规处理组密集,且树脂突更长;Rely X Unicem组在600倍镜下可见零星的树脂渗透;而Rely X ARC组粘接剂层经气体加压吹拂后厚度变薄,树脂突长度不均、密度减低;Fuji CEM组无论是否采用气体加压吹拂,粘接界面处始终未见粘接材料渗透(N=2)。实验二:总体差异比较,气体加压吹拂因素及材料种类的差异对纤维桩与根管牙本质间的粘接强度有显著的影响(P<0.05)。Rely X Unicem粘接强度显著高于其他三组(P<0.05),其他三组材料组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老化处理对纤维桩与根管牙本质之间的粘接强度无显著影响。各亚组比较结果:采用Fuji CEM和Rely X Unicem粘桩的气体加压吹拂组,即刻和老化后粘接强度均显著高于常规处理组(P<0.05)。采用Rely X Unicem粘桩的试件,无论是常规处理或气体加压吹拂处理,即刻和老化后粘接强度无显著差异。其他三组材料仅气体加压吹拂组,即刻和老化后粘接强度无显著差异。Fuji CEM常规处理组老化后粘接强度显著高于即刻粘接强度(P<0.05)。Panavia F2.0和Rely X ARC常规处理组老化后粘接强度显著低于即刻粘接强度(P<0.05)。(即刻组N=12,老化组N=6)。实验三:从总体差异比较,材料种类、气体加压吹拂两种因素都会显著影响各组材料与根管牙本质之间的微渗漏程度(P<0.05)。四组材料中,Fuji CEM组、Rely X Unicem组的界面封闭效果最佳,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anavia F2.0组和Rely X ARC组封闭性较差,组间也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亚组间比较,气体加压吹拂显著减轻Fuji CEM组、Rely X Unicem组即刻与老化后的微渗漏程度(P<0.05),同时也显著减轻Rely X ARC组即刻组微渗漏程度(P<0.05)。(即刻组N=6,老化组N=6)。综上所述,纤维桩粘接过程中采用气体加压吹拂,能够显著提高Fuji CEM和Rely X Unicem的即刻与老化后的粘接强度,并显著减少这两种材料粘接界面的微渗漏,对材料在根管牙本质内的渗透性无显著影响;气体加压吹拂能够促进Panavia F2.0在根管牙本质内的渗透,但它并不能显著提高Panavia F2.0和Rely X ARC的粘接强度,只能减少老化过程中两者粘接强度的下降幅度,且仅对减少Panavia F2.0粘接强度的下降有统计学意义;Rely X Unicem粘接强度显著高于其他三种受试材料,Fuji CEM和Rely X Unicem的微渗漏程度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