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年来,英语写作一直是大学英语教学中最为薄弱的环节。改进英语写作教学已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热点问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旨在将“过程法”与“写长法”相结合的写作教学模式应用到课堂教学中,采用定性,定量的统计分析方法,检验此教学模式能否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尽管近年来国内外对英语写作教学的研究呈上升趋势,英语写作仍然为我国英语学习者学习英语的绊脚石:学生作文内容空洞,结构松散,中心不突出,句型单调,大量使用中国式英语等等。除了以上提到的种种缺点外,本实验研究对象还有以下几点不足:①一拿到作文题目就感到紧张害怕,没有思路。②习作中词汇缺乏(即使刚学过的新单词也不会用上),错用词汇现象多(如将口语当书面语使用)。③习作中缺乏衔接,连贯性,结构松散。④学生们所做的就是将汉语作文翻译成英文。⑤学生对英语写作没有兴趣。 为了改变现状,本论文设计了一项实证性对照实验:将“过程法”与“写长法”相结合的写作教学模式应用到写作教学实践中进行检验,并假设:①本写作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写作水平以及能激发,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在培养写作能力方面有长期效果。写作测试中,实验组比对照组成绩好。②与传统写作教学相比较,本写作教学模式在提高学生写作水平以及激发,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方面没有明显效果:在培养写作能力方面没有长期效果。写作测试中,实验组与对照组平均成绩无显著性差异(零假设)。 本实验的对象为广西钦州学院(原广西钦州师专)英语系英语教育专业二年级(04级)2个自然班。一班分别为实验组(共41人,男5人,女36人);2班为对照组(共40人,男5人,女35人),他们年龄在19—21岁之间,每个班当中大部分学生(79%)来自周边的城镇或农村,少部分学生(21%)来自中小城市。所有受试者英语水平大体处于同一水平线上,接受英语教育的时间7—8年。两个班对英语写作的态度基本一样;在前测中两组成绩未呈显著差异性。 本实验自变量为“过程法”与“写长法”相结合的写作教学模式,因变量为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及写作兴趣的激发;控制变量为学生的年龄、性别、家庭背景、初始英语水平。本实验采用如下实验工具收集数据:1)问卷:(实验前2份)看学生写作兴趣的基本情况及其练习写作的动机;(实验后一份)看新的写作教学模式是否对学生写作兴趣产生积极影响,学生对待写作态度是否改变。2)前测:确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