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市公司年度报告是上市公司最常见最重要的信息披露载体。年报中披露的信息包括数据信息和语言信息。语言信息可以对数据信息进行补充、说明和解释,是对数据信息的扩展和延伸,其目的是向数据使用者提供信息,为投资者提供决策信息。数据信息质量和语言信息质量直接决定了年报的质量。上市公司公布的年报质量直接关乎每一位投资者以及资本市场的规范。本文以我国创业板公司为样本,运用内容分析法,根据文字内容逐句进行分析,判断每一句话的归因类别,再将归因情况与业绩状况联系起来,通过统计方法做出判断。在对创业板公司业绩自利性归因倾向存在性的检验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实证分析公司高管激励敏感性是否会对公司业绩归因倾向产生影响、高管激励的方式是否以及如何影响公司自利性归因倾向。与现有研究相比,本文的创新点在于从公司内部高管激励的角度,研究公司高管激励对业绩自利性归因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1)股权激励与管理层业绩自利性归因倾向存在正相关关系,且在10%的置信度水平下显著。说明管理层宁愿冒着“失信”的风险也要对年报的语言类信息进行自利性归因;(2)现金激励敏感性与管理层业绩自利性归因倾向存在正相关关系,且在5%的置信度水平下显著。说明高管平均现金薪酬敏感度越高,其自利性归因的倾向越明显。管理层持着“报喜不报忧”及“利己主义”的心态有意识地将良好业绩与内部因素挂钩,不良业绩与外部环境挂钩。进而取得股东对其受托责任履行情况良好的认知,从而提高自身报酬;(3)股权性质与业绩自利性归因在1%的置信度水平下显著负相关。可能是由于国有股权在上市公司的权力与责任的不对称,使得国有股及其代表参与公司自利性归因的积极性并不很强。甚至,第一大股东为国有股一定程度上可能对自利性归因构成限制。针对以上的结论,本文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1)完善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制度。我国上市公司数量和资本市场规模在短期内迅速扩张,然而内部监管制度并没有完善地建立。很多时候公司的内部审计只是名义上存在,却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从而导致了公司管理层可以肆意操纵或者粉饰业绩信息;(2)提高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质量;(3)通过健全法律,形成强势的外部监管系统。使得业绩信息的操控者为其操控行为付出巨大代价,从而有效降低业绩自利性归因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