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基础教育经过多年的努力,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两大历史任务。但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仍然存在,主要体现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城市流动人口、弱势群体教育机会不均等。现代化的推进,信息时代的到来,学习型社会的营造,社会舆论监督的加强,为基础教育实现均衡发展提出了要求,也提供了前提和保证。 教育均衡发展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发展观,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理念。教育均衡指的是:政府提供给每个受教育者的学习条件、权利、机会是平等的,让所有的受教育者都能享受到良好的教育。 笔者认为,我国是“穷国办大教育”,在现阶段,均衡教育只能逐步推进。在我国现阶段的整体发展水平条件下,实行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是具有可行性的首要步骤。区域教育是指在一定行政区划内或多个衔接在一起、共性比较突出的行政区划联合成的广义区域的教育。同一区域内的教育性质、教育内容、教育旨趣、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评价以及相应外部支持系统都具有统一性和相关性。 本文以杭州市下城区这一经济较为发达的区域教育为个案研究对象,通过理论上的分析与建构,结合下城区的教育教学实践,提出在区域内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在导言中,本文列举了国家和教育部门对这一问题的要求和国外对这一问题的重视,作为整个论述的一种参照。全文共有六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导言:论证了论文研究的背景与意义,交代了研究的内容、方法与过程等。第二部分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概念”:论述了均衡与教育均衡发展的概念;剖析了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阐述了理解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应注意的五方面问题。第三部分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背景及目标”:分别概述了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