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旅游业正逐步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旅游+交通”融合发展也成为了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通往旅游景区的通景公路存在着道路等级不清晰、交通设施不完善、景点连通度低、拥堵问题突出等现象,有必要分析景区旅游客流对通景公路交通量的影响,为缓解通景公路交通拥堵问题,合理引导旅游交通量,科学规划通景公路线路等提供帮助。因此,本文在针对通景公路的概念及内涵、旅游出行选择行为、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OD及出行方式辨别等方面进行了国内外研究综述的基础上,综合意向调查数据和手机信令数据,开展旅游客流的出行行为研究,进而分析旅游客流出行行为对通景公路流量影响,并选取八达岭长城开展实例研究。本文主要工作如下:
首先,在总结研究现状和发现研究空白的基础上,本文设计了基于网络的RP+SP调查问卷,主要包括旅游出行方式及路径选择调查、个人信息调查、旅游习惯及态度调查等三部分。其中,旅游出行方式及路径选择调查部分用于获取被调查者在不同出发时间、出游类型、出行起点、出行费用、换乘次数等情况下前往景点的方式及路径选择结果;个人信息调查用于收集被调查者背景信息;旅游习惯及态度调查不依赖于场景,根据被调查者的经验回答问题,用于获取被调查者在旅游出行的习惯及相关态度。在剔除无效问卷后,共计收集得到603份有效问卷。
其次,开展了旅游出行选择行为特征分析。基于问卷获取的RP数据了解出游类型、个人属性及旅游态度变量对旅游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结果发现,家庭游是八达岭长城游客主要出游类型,其出行方式大多为自驾;家庭游与结友游是香山公园游客主要出游类型,其出行方式大多为公共交通及自驾,换乘次数集中于2次及以内。同时,调查发现年龄、学历、月收入、旅游时间、旅游经费预算等因素均会对旅游出行选择行为产生显著影响。
然后,开展了旅游出行选择行为建模。基于问卷获取的SP数据,构建了八达岭长城、香山公园游客的旅游出行方式及路径选择的NL模型,同时构建MNL模型进行对比。建模结果显示,游客更偏向于选择费用更低、出行路程更短、出行时间更少的旅游出行路径,个人属性、旅游态度变量以及不同出游类型均会在一定程度影响旅游选择行为。模型还验证了,相比于MNL模型,NL模型与旅游出行选择行为的拟合程度更高。
最后,开展了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出行起点、出行方式辨别及旅游交通量分配。首先,提取八达岭景区手机信令数据,利用数据追踪获取游客出行链,设计时空阈值算法识别游客出行起点;其次,通过出行距离、出行时耗、出行速度等特征,基于模糊辨识理论构建模型,识别游客旅游出行方式;最后,结合出行方式选择建模结果、手机信令识别结果及实际路网分配八达岭游客客流,分析八达岭旅游客流变化对实际通景公路交通量的影响,并提出相应运营建议。
首先,在总结研究现状和发现研究空白的基础上,本文设计了基于网络的RP+SP调查问卷,主要包括旅游出行方式及路径选择调查、个人信息调查、旅游习惯及态度调查等三部分。其中,旅游出行方式及路径选择调查部分用于获取被调查者在不同出发时间、出游类型、出行起点、出行费用、换乘次数等情况下前往景点的方式及路径选择结果;个人信息调查用于收集被调查者背景信息;旅游习惯及态度调查不依赖于场景,根据被调查者的经验回答问题,用于获取被调查者在旅游出行的习惯及相关态度。在剔除无效问卷后,共计收集得到603份有效问卷。
其次,开展了旅游出行选择行为特征分析。基于问卷获取的RP数据了解出游类型、个人属性及旅游态度变量对旅游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结果发现,家庭游是八达岭长城游客主要出游类型,其出行方式大多为自驾;家庭游与结友游是香山公园游客主要出游类型,其出行方式大多为公共交通及自驾,换乘次数集中于2次及以内。同时,调查发现年龄、学历、月收入、旅游时间、旅游经费预算等因素均会对旅游出行选择行为产生显著影响。
然后,开展了旅游出行选择行为建模。基于问卷获取的SP数据,构建了八达岭长城、香山公园游客的旅游出行方式及路径选择的NL模型,同时构建MNL模型进行对比。建模结果显示,游客更偏向于选择费用更低、出行路程更短、出行时间更少的旅游出行路径,个人属性、旅游态度变量以及不同出游类型均会在一定程度影响旅游选择行为。模型还验证了,相比于MNL模型,NL模型与旅游出行选择行为的拟合程度更高。
最后,开展了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出行起点、出行方式辨别及旅游交通量分配。首先,提取八达岭景区手机信令数据,利用数据追踪获取游客出行链,设计时空阈值算法识别游客出行起点;其次,通过出行距离、出行时耗、出行速度等特征,基于模糊辨识理论构建模型,识别游客旅游出行方式;最后,结合出行方式选择建模结果、手机信令识别结果及实际路网分配八达岭游客客流,分析八达岭旅游客流变化对实际通景公路交通量的影响,并提出相应运营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