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电影诞生起,儿童就作为一个重要表现对象参与其中。更要的是,儿童思维与电影思维在某种程度上异曲同工,儿童的表达与艺术的表现都以具体和抽象、间接和直接的形式展现人类的反应,这种共同性凝聚于儿童电影中。令人失望的是,已有近百年历史的中国儿童电影面临题材匮乏、表达方式单一、思想观念陈旧、儿童思维不足等创作困境。进入新世纪,部分创作者开始积极探索儿童电影的发展之路,影片创作虽有所改观,但仍面临诸多问题。新世纪中国儿童电影创作体现出艺术工作者的探索意识,在儿童电影的主题内涵、人物形象、叙事手段、视听处理几个方面进行有效探索,为儿童观众提供有营养的精神食粮。创作者在时间和空间上对童年生活的记忆,对传统文化的怀旧蕴含在儿童电影之中。影片对儿童物质生活与精神上的展现,对儿童天真与成人经验碰撞的诉说,体现出创作者的人文关怀和社会反思。新世纪创作者有意回避以往模式化的儿童形象,塑造出活泼可爱的“玩”童形象,但又因创作思维的局限,塑造出不符合真实儿童的“小大人”形象,最终因无法兼顾文本内容和形式而造成儿童形象单一、匮乏的局面。新世纪创作者尝试站在儿童观众的角度,考虑儿童观众的理解能力,影片故事情节多为顺叙结构、单线叙事,淡化情节,体现出儿童真实和电影真实,但也缺乏观赏性。叙事空间上迎合儿童思维,以真实空间和虚幻空间(梦境和幻想)交替出现,从而符合儿童爱幻想的天性。新世纪中国儿童电影在视听语言上开始挖掘符合童心童趣的影像画面,增添动画元素,探索充满童趣的声音,但大多影片以缓慢的节奏把控镜头语言的手法不免造成影片视觉单一、枯燥。总之,新世纪儿童电影的创作较之以往有一些改革与创新,但与国外经典儿童电影相比仍有缺陷。儿童电影创作不够贴近儿童思维和儿童情感,创作手法相对单一,题材不够丰富,故事缺少一定的观赏性。因此,中国儿童电影仍处于探索阶段,还未真正发展成成熟的儿童电影观念,仍需要创作者不断努力,不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