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气候条件逐渐改变,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人类不断受到侵扰。当前应灾形势严峻,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关注和研究应急管理,期望从中找到适合自己国家发展的应灾机制。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率先在应急管理方面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应灾体系,应灾能力较强。我国是一个灾害种类繁多、灾害频率多发的国家。20世纪以来,我国成为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都受到大大小小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迅速提高国家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成为我国灾害管理工作中的当务之急。我国目前实行的是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合作、属地管理为主的减灾救灾领导机制。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应该更多地利用信息技术来积极应灾,加强各方面的协调,建立协同应灾机制,提高应对灾害的能力。本文立足于信息管理,关注应灾工作的全过程,将应灾机制、协同学理论、信息技术的应用等融合起来,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应灾机制。首先回顾了协同学的发展,对协同学的基本原理进行了简单的阐述。从机制定义出发,探讨了应灾机制的内在含义。并简要介绍了信息管理、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其次分析了我国当前灾害信息管理的现状,明确了灾害信息管理的含义,深入剖析了信息采集、分析、预警、传递、评估、统计等各个流程,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工作机制。第三在协同学理论的基础上对应灾系统进行了适用性分析和不同组织形式下的协同序参量分析,包括以组织机制为序参量的管理协同和以信息为序参量的系统运行协同。进而从协同经济成本上简单分析了协同的执行动力和激励机制,构建了应灾信息共享平台,完善现有的应灾系统,强调应灾系统中信息系统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高新信息技术的整合、应用。同时针对协同应灾设计了简单的协同应灾信息化体系,给出了管理协同和信息协同具体的考察指标,以便更深入的进行协同分析。最后以应对洪涝灾害为主题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实证分析。选取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这一洪涝灾害多发区作为调查点,以受灾最严重的三个村陈台、刘台、柳湖的村民、学生、村委会以及县应灾指挥部门为调查对象;对反馈后的问卷进行了简单的数据处理和细致的建议分析,尝试着从基层应灾工作中发现、研究、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地情的协同应灾机制。应灾工作纷繁复杂,应针对多主体采用管理协同,面对多环节进行信息协同;从宏微观上合力,建立适合国情的应灾机制,特别是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通讯技术,调动官、产、学、研、民等各方主动性,实施防灾减灾信息管理,建立有效的协同应灾机制,才能提高我国的灾害应对能力,才能实现灾害损失最小化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