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南海香药输入及其医药价值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he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代政治稳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之后,整个社会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人们的物质生活较为丰富。随着航海技术的进步,唐、阿拉伯和以室利佛逝为代表的南海国家的兴起,南海丝绸之路进入了一个繁荣兴盛的发展时期。大量的南海香药由此道经阿拉伯、印度、南海诸国商人之手传入唐帝国,例如林邑、扶南的沉香,婆利、宾率、室利佛逝的龙脑香,骠国的艾纳香,顿逊、督昆国的藿香,印度、爪哇、巽他半岛的檀香等。这些香药由于气味芬芳的特点,被大量的用于祭祀、熏衣、宗教礼仪等方面,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除此之外,南海香药还作为药物被唐代医家所重视,大量收录于唐代的医药典籍之中,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可以说,南海香药在社会医疗领域内有着重大的作用和影响。它们的输入不仅增加了唐代中医药的品种,而且增添了许多治病良方,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们的病痛。南海香药的医药价值是其社会价值中不可忽视的部分,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致力于研究唐代南海香药的输入及其医药价值。全文除了绪论和结语部分外,主要分为唐代南海香药的输入,唐代南海香药的种类、产地,唐代南海香药与疾病的关系三大部分。通过对这三大内容的研究,试图揭示唐代南海香药的输入过程及其在社会医疗领域内的作用。第一部分为论文的第一章,为论文的背景部分,主要考察唐代南海香药的输入。第一节主要探讨唐代南海丝绸之路的兴盛,以此说明唐代南海香药输入的路径。.第二节主要探讨唐代南海香药的输入方式。南海香药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传入中国:一是南海诸国与中国的朝贡贸易;二是阿拉伯、印度、南海诸国与中国的香药贸易。第三节主要探讨唐代南海与中国香药贸易兴盛的原因。究其原因,可以归结为四个方面:一、唐代航海技术的进步;二、唐、阿拉伯和南海诸国的国家形势;三、唐朝对外来商旅政策性的保护;四、唐人对香药的推崇。第二部分为论文的第二章,主要考察唐代南海香药的种类与产地。本章分为六节,分别论述沉香,龙脑香,艾纳香,甲香、藿香、檀香等香药的产地。经考证,沉香产自林邑、扶南,龙脑产自婆利、宾率、室利佛逝,艾纳香产自骠国,甲香产自南海,藿香产自顿逊、都昆国,檀香产自印度、爪哇、巽他半岛,丁香产白掘伦国和摩鹿加群岛。第三部分为论文的第三章,主要考擦唐代中国南海香药的医药价值。第一节主要探讨沉香在邪气鬼注、脚气病、肿病、体臭、疮病方面的疗效;第二节主要探讨丁香在邪气鬼注、齿痛、肿病、霍乱、痢疾、五痔、疮病、黄病、白屑生发,体臭方面的疗效;第三节主要探讨龙脑在目疾、疮病、无辜疳痢方面的疗效;第四节主要探讨藿香在肿痛、霍乱、白屑生发、体臭方面的疗效;第五节主要探讨檀香在邪气鬼注、霍乱、肿痛、金创方面的疗效。最后,通过对唐代南海香药医方的整理研究,揭示南海香药在疾病治疗中的流行性和贵族性的使用特点,及其使用及影响的有限性。
其他文献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的词源研究成果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唐代颜师古《汉书注》中已经有了相当多的研究成果;从学术史的角度来说,他取得成绩的原因也与对前人的继承与发展
浅层地温能是赋存于地表以下200m深范围以内的一种清洁能源。由于其分布广、储量大、高效及无污染性的特点,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城市建筑的供暖与制冷。目前浅层地温能的开发
论司法审查有限原则章剑生一、行政诉讼基本原则释义现代社会日趋复杂,导致各国立法者对自己制定的法律是否能完全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失去信心。于是,立法者一改过去严格规则主
小说和电影存在着互动关系,随着由小说文本改编而来的影视剧越来越多,关于小说文本到电影叙事的研究也逐渐被人们关注。近百年来,有很多革命影视剧是由革命历史小说发展而来,
后勤管理是军区医院建设的重要内容,提升后勤服务效率与水平是军区医院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综合运用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建设高效、快捷、方便的军区医院后勤管理信息系
提问是课堂活动的中心环节,提问赋予了课堂鲜活的生命力。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通过对教师的提问体会探究学习的快乐。而且,众所周知,一
行政诉讼简易程序适用范围的划定是整个行政诉讼简易程序得以顺利开展的首要环节和关键之点。我国行政诉讼简易程序适用范围的规定应以概括式、正面列举式、排除列举式相结合
绩效评估是提高工作效率的一种管理工具。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形势要求我国政府部门必须配备一套完整合理的绩效评估体系。然而,我国的政府绩效评估
本文主要着眼于唐代道教医学的新发展及其所掌握的医疗资源。除了绪论外,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本文的重点,包括前两章的内容。第一章主要回顾了道教产生之初即与医学
档案捐赠不仅有利于档案馆提高馆藏价值、调整馆藏结构,也有利于保护社会散存档案。研究分析档案捐赠工作的历史发展及现状,有利于发现档案捐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