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93年后商业电影成为主流,自称“电影民工”的贾樟柯在多元影视文化创作背景下坚守对现代化进程中底层真实社会的关注与描述,成为电影界的一股清流。从初出茅庐的《小山回家》到最新的《英雄儿女》,一直以朴实的视听语言和意识形态反思、平民化视角和真实社会形态呈现、社会和伦理道德的批判、乡村与城市的二元对立等主题表现吸引着观影大众,上演着一场场伦理的矛盾与争议。电影作为一门影像艺术,是时间和空间的结合,带有历史时间的烙印和地域空间的束缚。当电影越来越成为大众单纯娱乐或“寓教于乐”的一种方式时,贾樟柯依然坚持自身创作特色,电影影像是他表现和揭示社会当下的艺术手段,是对“艺术来源于生活”的最好揭示,影像表达的社会问题、伦理问题引发的反思是其影像创作中“艺术高于生活”的一种能力。在贾樟柯影像表现的社会现实中影射出双重伦理价值,即固定的“县城”影像空间,根植于乡土,变化于城市,中国山西是影像中传统伦理的地域代表,城市蕴含的是在现代化文明发展过程中传统伦理观念和价值的异化。电影是对生活的再现和表现,从1905年中国电影诞生之际,表现中国伦理道德的影像就如影随形,只因生活之处皆存伦理道德,正如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随着历史时代背景的转换,影像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传播在不同的时代语境中延续、更新,贾樟柯影片中“乡村”与“城市”双重地域空间的相互转换,也是传统伦理道德与现代伦理道德的一种切换。基尔克果说:“上帝知道多少人的头发,伦理学就知道多少个人”。本文以贾樟柯影像为研究文本,以底层众生相和充满人文情怀的故土“山西”为地域载体的影像表达为依据,与伦理学学科进行交叉运用,按照乡村到都市的发展脉络探究贾樟柯现实主义影像中的伦理价值。其影像客观再现了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面貌,在现代化进程中物质生产资料的变化与传统思想文化的碰撞,虚与实的结合,传统伦理观念也面临转型,建构起了新时代的伦理规则、道德秩序。其影像表达在“新”与“旧”的更迭中无不关乎伦理。本文共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包括研究原因、现状、意义、创新点、难点以及相关概念的界定;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分别从乡村伦理表达和城市伦理表达分析伦理道德的具体体现;第四部分是贾樟柯影像中具有代表性的多元人物类型塑造中所呈现出的伦理道德;第五章是基于中国电影市场娱乐化现象的思考与反思。本文以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对贾樟柯电影中的伦理价值进行探索。通过对贾樟柯电影中伦理价值的思考,希冀对中国电影创作内容的主体性以及社会伦理道德的建构提出正面趋势的倡导和呼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