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宗庙制度是国家礼仪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历代王朝礼制建设的重点,也是中国古代极为重要的国家祭礼之一。研究宗庙祭祀活动,有助于了解当时人们的政治文化信仰和精神世界。从曹魏宗庙祭祀制度入手,探索其建立发展过程,并对其特点和影响进行分析。在整理采用相关文献资料的同时,并以表格形式对曹魏宗庙祭祀及其相关问题进行梳理。曹魏宗庙祭祀制度从先秦到两汉的宗庙发展变化中吸取了许多养分,后世宗庙祭祀制度多以传统儒家典籍记载周代“天子七庙”为基础和依据,曹魏也不例外。曹魏宗庙经历了从四庙到七庙的过程。曹操以诸侯身份建立曹氏宗庙,以诸侯之名行天子宗庙之实,并在春祠祭祖时多次不按固定礼仪行事,通过自己认为合理的方式来表达对祖先的尊重与敬畏。文帝建曹魏皇帝宗庙四庙制,曹嵩、曹腾、曹萌合祭,三庙亲尽以次毁,太祖曹操庙万世不毁。明帝建七庙制,确立三个不毁之庙,武帝、文帝以及明帝自己,明帝开在世确立庙号而且万世不毁其庙的先河。曹魏宗庙各管理机构共同保障宗庙祭祀活动的正常进行。曹魏宗庙祭祀礼仪包括禘祫祭、时享、荐新、告谒庙等,时享荐新等仍按古礼进行,禘祫祭的最终形成受郑玄、王肃两派影响较大,最终没有完全采纳郑玄或王肃的某一方,总体上采纳郑说,但在具体实施上部分采纳王说,禘祫祭配享的功臣基本囊括了曹魏建国以及拱卫政权有大功的能臣武将。相对于蜀吴,曹魏继承与发展较为完善,两晋南北朝宗庙制度溯源也以曹魏为准。尽管出现与古礼不相符甚至逾礼现象,是曹魏根据实际情况所做因时制宜之举,达到政治上树立统治权威的目的,曹魏宗庙建设的因时制宜、因时而变思想原则也被两晋南北朝统治者吸收利用,为后世宗庙制乃至五礼制度的发展提供了参考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