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产业结构转变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极其重要的内容之一。我们知道,产业结构转型依赖于农业劳动力向非农部门的转移,而农业技术进步是影响后者的十分关键的因素。而现阶段研究中,大部分研究均将农业技术视为单一的同质性技术,但实际生产中,不同的农业技术进步的作用可能存在不可忽视的差异。一方面,农业技术进步提高了劳动力的生产效率,可能增加农业劳动力的收益,促使劳动力转回农业部门;另一方面,农业技术进步,也可能促进其他投入要素对劳动力的替代作用,这又可能降低了农业部门的劳动力需求。因此,分别考察不同技术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是很有必要的。为此,本文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将农业技术按要素偏向性做了区分,并加入要素结构因素,对上述问题提出新的看法。本文共包含六个部分。前三个部分分别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创新与不足、文献综述与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第四部分主要在Paula等人(2016)研究的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做了更加贴切中国实际的改进,运用一个一般均衡模型分析两种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第五部分为本文另一核心内容,采用我国2000-2014年间各省的面板数据,分三步对上述问题做了实证研究。第一步在全国层面检验了两种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第二步在此基础上加入交叉项后,考察了要素结构对这一影响的作用;第三步运用不同解释变量与分地区模型,做了稳健性检验。总体而言,我们发现不同的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是不同的。具体地,劳动偏向型农业技术进步会促进劳动力转移,而土地偏向型农业技术进步则表现出相反的作用。随后,本文还进一步考察了不同地区的要素结构差异与上述影响效应之间的关系,发现在劳动力要素越充裕的地区,劳动偏向型农业技术进步的转出促进作用就越明显,而土地偏向型技术进步的劳动力吸收效应则无太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