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转基因玉米产业化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来源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drink_x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转基因技术在农业生产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巨大潜力,转基因玉米是全球最成功的转基因农作物之一,转基因抗虫耐除草剂玉米品种已在许多国家实现了大规模的推广应用,不仅大幅减少了化学杀虫剂的使用量,降低了害虫、杂草防治的成本,对保护农业生态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加快推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基因玉米产业化,是创新农业供给侧改革思路的重要举措,对改善我国玉米供求的关系,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运用农业经济学、公共管理学、规制经济学等基本理论,通过分析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借鉴欧盟、美国等国家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管理体制及基本做法,重点探讨了转基因玉米对生产的潜在影响,并提出了我国转基因玉米产业化面临的现实困境。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我国消费者对转基因技术及食品的认知水平和接受程度的演变情况,分析了消费者视角下转基因玉米产业化发展的障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系统分析了美国、欧盟的转基因玉米产业发展情况。主要启示:研发具有国际竞争力、能够产业化的转基因玉米势在必行;对待转基因玉米的态度与各国基本国情息息相关;转基因玉米的顺利推广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转基因玉米的安全管理需要多部门的协调合作。(2)尽管我国较为重视转基因玉米的产业化工作,但截至目前,转基因玉米尚未进入实质性的产业化阶段。我国政府目前共批准了17种转基因玉米进口用作加工原料和生产应用相关的事件。其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事件为转植酸酶玉米BVLA430101。(3)从成本收益分析来看,如果农民种植转基因抗虫玉米,每亩将增加种子成本19元,节省农药14元,降低人工成本5元,可以相互抵消,但会挽回一定的产量损失,即增产5%,按我国目前玉米单产计算,可增收657元/公顷。(4)我国转基因玉米产业化存在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较少、产学研推广结合不紧密、公众对转基因技术认知不足和安全监管薄弱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5)近年来,虽然我国消费者对转基因技术和食品的接触频率和途径及认识水平均有所提高,特别是对于饲料用转基因作物的接受程度相对较高,但还有很大比例的消费者保持中立或不了解。当前,消费者排斥转基因食品的主要因素是对媒体信息和政府公共管理能力的信任度较低。因此,本研究认为:在生产上,应加强转基因技术和产品研发,适时开展国际合作,加大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监管;在消费上,促进生物技术的科普宣传,提高消费者的科学认知水平,规范转基因玉米的相关信息传播;在产业化推进政策上,我国政府应鼓励种子企业、科研单位积极参与转基因玉米产业化推广,在科学评价和严格监管下,推进转基因玉米的产业化发展进程。
其他文献
脐橙是柑桔类水果中的一个重要种类,其果品外型硕大美观、颜色亮丽、果肉口感多汁化渣、味道香甜芬芳,是全球柑桔类果品交易市场中的一个重要品种。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以来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和现实国情决定了当代中国民族工作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地位。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的进程中,党和政府继承、发展和创新民族理论和政策,
研究目的:对河津市未来土地利用变化进行模拟和预测,揭示土地变化的趋势和特点。研究方法:采用CLUE-S模型,选取11个自然社会经济因子,栅格尺度为30 m,以2005年为基期,模拟2012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也推动了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前两年我们还正在使用4G网络,正享受着4G网络带来的高速上网体验,同时在4G刚刚问世时,大家还在担心高速上网
气候变化是近年来较受关注的全球热点问题,农业对当地气候的依存度较高,是对气候变化响应比较敏感的领域。对广西农业与气候变化传播新模式进行研究,能加快气候变化条件下广
本文借鉴社会科学方法探讨“乡村性”这一人文地理学命题,将地理学思维与社会学和人类学思维结合起来,运用质性研究中的个案调查和深度访谈方法,通过登录、类属分析、情境分
“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全人类”。粮食安全问题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对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国民的生活质量,甚至国家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
一所学校长期致力于“读式教学”和“读式文化”的建设,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与打磨,在“慢教育”的宁静和浸润之中,褪去了许多浮躁与奢华,逐渐形成了鲜明的校本特色与比较优势,这样的
农业是兵团经济的基础性产业,是兵团履行屯垦戍边职责的主要产业支撑。石河子是兵团最早开发建设的垦区之一,以师市合一体制为核心的“石河子模式”为兵团特殊体制下的城镇化
我国的耕地保护制度堪称世界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然而这些年的耕地保护实践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尽管越来越多地方开始了耕地保护经济补偿的实践探索,但真正起到作用的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