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转基因技术在农业生产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巨大潜力,转基因玉米是全球最成功的转基因农作物之一,转基因抗虫耐除草剂玉米品种已在许多国家实现了大规模的推广应用,不仅大幅减少了化学杀虫剂的使用量,降低了害虫、杂草防治的成本,对保护农业生态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加快推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基因玉米产业化,是创新农业供给侧改革思路的重要举措,对改善我国玉米供求的关系,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运用农业经济学、公共管理学、规制经济学等基本理论,通过分析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借鉴欧盟、美国等国家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管理体制及基本做法,重点探讨了转基因玉米对生产的潜在影响,并提出了我国转基因玉米产业化面临的现实困境。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我国消费者对转基因技术及食品的认知水平和接受程度的演变情况,分析了消费者视角下转基因玉米产业化发展的障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系统分析了美国、欧盟的转基因玉米产业发展情况。主要启示:研发具有国际竞争力、能够产业化的转基因玉米势在必行;对待转基因玉米的态度与各国基本国情息息相关;转基因玉米的顺利推广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转基因玉米的安全管理需要多部门的协调合作。(2)尽管我国较为重视转基因玉米的产业化工作,但截至目前,转基因玉米尚未进入实质性的产业化阶段。我国政府目前共批准了17种转基因玉米进口用作加工原料和生产应用相关的事件。其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事件为转植酸酶玉米BVLA430101。(3)从成本收益分析来看,如果农民种植转基因抗虫玉米,每亩将增加种子成本19元,节省农药14元,降低人工成本5元,可以相互抵消,但会挽回一定的产量损失,即增产5%,按我国目前玉米单产计算,可增收657元/公顷。(4)我国转基因玉米产业化存在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较少、产学研推广结合不紧密、公众对转基因技术认知不足和安全监管薄弱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5)近年来,虽然我国消费者对转基因技术和食品的接触频率和途径及认识水平均有所提高,特别是对于饲料用转基因作物的接受程度相对较高,但还有很大比例的消费者保持中立或不了解。当前,消费者排斥转基因食品的主要因素是对媒体信息和政府公共管理能力的信任度较低。因此,本研究认为:在生产上,应加强转基因技术和产品研发,适时开展国际合作,加大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监管;在消费上,促进生物技术的科普宣传,提高消费者的科学认知水平,规范转基因玉米的相关信息传播;在产业化推进政策上,我国政府应鼓励种子企业、科研单位积极参与转基因玉米产业化推广,在科学评价和严格监管下,推进转基因玉米的产业化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