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针刺对创伤性颅脑损伤大鼠胶质瘢痕的修复作用及神经炎症的影响。方法:将96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针刺组,每组根据治疗时间又分为3天组、7天组、14天组、28天组,每组8只。参照Feeney‘s自由落体硬膜外撞击法建立中度颅脑损伤大鼠模型,针刺组在造模后24h内开始治疗,采用捻转泻法每天治疗一次,治疗时间15分钟,选取穴位为百会(GV 20)、水沟(GV 26)、风府(GV 16)透哑门(GV 15)、双侧合谷(LI 4),模型组不做治疗但固定15分钟,正常组不做处理。造模后及取材当天采用Garcia JH法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透射电镜观察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的形态;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天、7天、14天、28天各个时间点星形胶质细胞、神经元、小胶质细胞的细胞占比;Elisa法检测IL-6和IFN-γ的炎症细胞因子的表达。结果:1.Garcia JH神经评分结果表明,造模后模型组神经评分较正常组低,针刺组在3天、7天、14天、28天4个时间点的Garcia JH神经评分都较模型组高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在28天时间点上,针刺组与正常组相比Garcia JH神经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2.透射电镜结果表明,模型组与正常组相比,胞体肿胀,染色质溶解,细胞器明显减少;针刺组细胞变形,染色质轻微溶解,细胞器少量减少,余未见明显异常。3.流式细胞术结果表明,造模后模型组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细胞占比较正常组低,而小胶质细胞占比较正常组高,针刺组与模型组相比,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在3天组表达较模型组高,而在7天、14天及28天组时表达较模型组低,神经元在3天、7天、14天及28天组时表达都较模型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Elisa结果表明,造模后模型组IL-6和IFN-γ炎症因子都较正常组高,针刺组与模型组相比,在3天组时IL-6炎症因子表达较模型组高,在7天、14天及28天组时IL-6炎症因子的表达都较模型组低;而IFN-γ炎症因子在3天、7天、14天、28天组时都较模型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能调节创伤性颅脑损伤大鼠胶质瘢痕的修复作用和炎症因子的分泌,促进损伤后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