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带来了维护文化多样性的潮流,在翻译界也引起了尚异化、反归化的呼声。鉴于国内向来重笔译、轻口译的翻译研究传统,本文将归化异化之争引入口译研究,探讨口译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是否也应“弃归随异”。在翻译研究经历了文化转向之后,原先在国内备受推崇的奈达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受到置疑,而以韦努蒂为代表的异化学派则大获好评。因而,在一开始,本文立足于“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及从中引申的翻译的根本矛盾,即促进交际与保留文化特色的矛盾,根据着重点的不同(重“交际”还是重“文化”),分别追溯了这两位代表人物的理论成果,并结合国内学者的相应评价对这两种取向在处理翻译中的文化问题上进行了客观的点评,道明了它们在中国目前翻译实践中各自的长处及不足。随后,作者将话题引入口译研究。基于口译与笔译不可抹煞的深层联系,面对翻译界对异化取向的如此推崇,口译工作者是否也应将异化原则贯彻到口译实践中来?作者认为,虽然口译同笔译同为“跨文化交际活动”,但很明显口译的工作重点在于实现其交际目的,而过度忠实于原文的文化性必将影响到说话人与听众的沟通。同时,口译由于其特殊性(如现时性、服务对象、文本、信息解码及环境等皆与笔译有很大的区别),无法及时查询文献及现存译文,也不能运用笔译异化时采用的一些补偿手段来解决翻译所面临的实现交际需要和维护源语文化特色之间的矛盾。并且,当前国内被认可的一些口译评价标准,如李越然的“准、顺、快、稳”和鲍刚的“全面、准确、通畅”,都在不同程度上决定了口译工作者在实践中更倾向于适应性的归化策略以促成高效顺畅的交流。因而,作者认为尽管异化代表未来翻译研究的走向,但在目前各国文化相互了解还不深入的情况下,特别是基于口译活动其自身的特征,口译工作者在大面积采用异化原则时应慎重。作者进一步指出,异化与归化只是译员的策略选择,不应互相排斥,而应相辅相成,在不同的口译活动中应有不同的侧重点,灵活度也应有所区别。要根本上解决好口译中面临的文化问题,作者认为关键不在于归化异化以谁为主,而在于提高口译译员的跨文化意识。作者引用了国外相关学者的研究来阐释跨文化意识的本质及其四层步步深入的含义,并结合自身实践,探讨了跨文化意识如何在三方面帮助口译译员顺利解决口译中的文化问题。作者在文中特别强调了由于中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