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慈善思想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源远流长,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有乐善好施、扶危济贫的优良传统,但是长期以来中国的慈善事业并未得到长足发展。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有着深刻的时代映记。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和不断进行的阶级斗争,使慈善事业一度被认为是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毛泽东认为慈善是“积阴功”的表现,认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实施救济与福利的政治前提,由此慈善事业陷入了曲折发展中。慈善思想真正的破冰时期始于改革开放,邓小平实行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环境各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慈善事业也开始复兴。邓小平理论蕴含着深刻的慈善思想,比如鼓励先富起来的人自愿办慈善,发展慈善事业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恢复和重建社会学等,这些思想都使中国慈善事业得到了初步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和国内形势不断变化,江泽民同志作为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以全新的战略眼光来关注民生问题,通过制定科学的战略举措和实施民生重点工程建设,将党和政府的民生关怀体现在具体行动上,积极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关注妇女和残疾人事业,并认为社会主义也需要有自己的慈善事业和慈善家,这些举措促进了中国慈善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到了21世纪,中国进入了战略机遇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保障机制的不完善急需慈善事业的补充,重大自然灾害也激发了全民的慈善意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开始高度重视慈善事业,并首次将其写进了中央文件,认为发展慈善事有利于改善民生,发展慈善事业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的支持,并要加强党对发展慈善事业的领导,这使中国慈善事业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步入积极发展的轨道。党的十八大以来,慈善作为一项事业被列入社会建设中,全党明确提出“支持发展慈善事业”,慈善成了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6年3月16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进一步表明了慈善事业的发展要走法治化的道路。这些丰富的慈善思想使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有了新的气象,奠定了慈善事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改善民生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有着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