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一期将完全游离、无血运的皮质骨块微粒化复合异种脱蛋白松质骨移植修复粉碎性骨折的实验效果,同时初步揭示游离皮质骨块不同回植方式下的生物学转归及对骨愈合的影响。方法:18只成年山羊(共36根胫骨),12月龄,雌雄不限,体重15~18kg,分三组:1、游离皮质骨微粒(直径约0.5~1mm)+异种脱蛋白松质骨复合植骨组(实验组);2、单纯异种脱蛋白松质骨植骨组(对照组A);3、单纯游离皮质骨块(约1cm×1cm大小)回植组(对照组B)。麻醉后依次于双侧胫骨中段制作带游离皮质骨的粉碎性骨折动物模型,按分组进行钢板固定、植骨。术后自由放养,常规抗感染及拍摄双侧胫骨正位X线片(术后、4、8、12周),观察骨折愈合过程中不同时间的影像学特点,按Lane影像学评分标准进行评分;4周、8周、12周时各组处死动物2只取胫骨干,进行大体标本观察,在Biomix MTX858生物力学实验机上进行轴向压缩、扭转测试,观察标本的抗扭转及压缩刚度。然后标本制作病理切片,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按Lane组织学评分标准进行评分。最后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处理。根据以上指标及统计学结果了解各组骨移植物促进骨愈合情况。结果:各组实验动物切口均愈合良好。影像学表现:术后4周实验组骨折区出现明显骨痂影,骨折线模糊;对照组A骨痂量少,骨折线清晰,对照组B骨痂不明显,皮质骨块影仍存在;8周时实验组骨折区内骨痂量明显增加,骨折区呈骨性连接;对照组A骨痂有所增加,但密度不均匀;对照组B皮质骨块仍呈高密度影轮廓。术后12周,实验组骨折区内有新生皮质骨结构出现,与宿主皮质骨连接,髓腔出现再通迹象,骨折区已完全修复;对照组A骨折区骨痂量较多,但末见明显皮质骨结构;对照组B可见少量骨痂生长,边缘模糊,且皮质骨移植区密度仍高。各期按Lane影像学评分,提示实验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修复效果优于两对照组,而皮质骨回植组最差。生物力学测试:4、8、12周时分别对实验组、对照组A、B胫骨标本进行轴向压缩、扭转测试,两两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骨愈合的力学强度表现为:实验组>对照组A>对照B。组织病理学检查提示:4周时实验组有纤维和明显血管长入,并见软骨细胞、间充质细胞出现,骨痂生长明显;对照组A骨折区见大量纤维组织入长为主,少量骨痂形成;对照组B可见皮质骨表现为死骨,周围开始出现骨吸收。术后8周,实验组可见大量的编织骨形成,并出现类似板层骨结构,皮质骨微粒基本消失,异种松质骨大部分降解;对照组A移植骨区仍可见较多纤维结缔组织,类骨质形成及异种松质骨部分降解。对照组B可见皮质骨块仍以死骨形式存在,周缘有明显骨吸收,少量骨痂形成。12周时实验组骨折区编织骨开始转化为板层骨,出现典型的皮质骨、骨髓组织;对照组A新生骨增多,但成熟度较差,仍可见少量未吸收的异种松质骨;对照组B在骨折区可见较多类骨质,但小块“死骨”仍存在。各期按Lane组织学评分三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骨愈合情况表现为:实验组优于对照组A优于对照组B。结论:自体游离皮质骨微粒(直径0.5~1mm左右)具有直接成骨及骨诱导作用,能促进骨折愈合;异种脱蛋白松质骨具有良好的骨传导作用;自体游离皮质骨微粒混合异种脱蛋白松质骨移植可以修复粉碎性骨折,且在骨愈合强度、质量及骨愈合时间上均优于单纯脱蛋白异种松质移植或游离皮质骨块原位回植;游离皮质骨块回植对骨愈合产生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