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元上都作为我国保存最完整的草原都城遗址,具有历史、艺术和保护价值。依托于金莲川草原形成的元上都不仅是世界文化遗产,也是蒙元文化的代表,由于历史和人为原因的破坏,草原生态环境正在空间上缩小和质量上下降。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构建元上都区域开发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体系是保护文化遗址和传承草原文化的关键。本文依据理论分析法、频度统计法及专家分析法对监测指标体系进行初步构建,再运用相关分析法、变异系数法及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敏感因子筛选,从而最终建立草原文化遗址元上都区域开发生态环境指标体系。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综合各个边界划定和相应的景观斑块面积比例,提出了以历史文化记载和自然地理单元为保护地边界,保护地范围为上都平原与四周山体自然分界线内的草原,具体边界为北起喇嘛吓拉敖包、昌图敖包,经高程1474m山丘、大敖包至上都河水坝、双山、北炮台、砧子山、南炮台达古尔班哈达敖包,南以上都镇为起点,连噶尔敖包、噶根敖包、葫芦苏台敖包、乌拉敖包和查干敖包接北部的喇嘛吓拉敖包。以此划分的生态环境保护面积为55352.47hm2。(2)在初步构建的监测指标体系中,以草原文化遗址元上都区域开发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体系为目标层,遗址区内景观、生态系统为制约层,景观要素、景观异质性、植物、动物、空气环境质量、土壤、地下水、地表水为要素层,共50个监测指标。(3)对筛选后的监测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并选取草原生态环境最为敏感的监测指标,最终建立指标为31个的监测指标体系。(4)对已经建立的监测指标体系确立权重系数,表明所选指标与区域开发均具有很好的相关性。景观和生态系统权重相同,景观以景观异质性较为重要,生态系统以水体权重最大,其次为植物、土壤、空气环境质量和动物。(5)边界的界定与监测指标构建充分考虑到指标的可行性、科学性等,是草原文化遗址区区域开发生态环境的监测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针对性、适用性及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