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比较美学的角度看文学翻译——谈《边城》的英译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qminibe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翻译是译者再现原作之美的过程,也是译者自觉运用比较美学的过程.文学翻译中美的欣赏和美的再现都离不开比较.在对原文的欣赏中,要正确而深入的理解原作的创作动机、主题和人物刻画中的美学因素,进行多维度的文学比较是必不可少的,其中包括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在翻译的第二个阶段,即再现阶段,为了使读者在最大程度上得到美的享受,译者应在源语文化和译入语文化之间展开美学上的比较.具体说来:首先要通过比较得出中西美学思想上的异同,进而把源语文化中独特的审美思想和审美心理译介给译文读者.中西方文化在生态、语言、宗教、物质和社会各个层面上都有着相当大的差异.异域文化中的美正是译文读者盼望读到的,所以译者务必要忠实的再现原作中体现出的异域文化之美.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汉语和英语属截然不同的两种语言.不仅如此,许多看似相同的表达方式其实蕴涵着不同的联想意义.译者在翻译时应尤其注意比较两种语言.好的译文既能自如的运用规范流畅的译入语,又能体现原作者的语言风格. 总之,该论文致力于从比较美学的角度研究文学翻译,共分四章.第一章论证比较美学应用于文学翻译的可行性;第二章从比较美学的角度讨论翻译的第一个阶段——对原作的欣赏;第三章阐述了如何在翻译的再创造阶段应用比较美学,并进一步总结了异化和归化这两种翻译技巧.
其他文献
这篇论文的研究对象是美国作家拉尔夫.埃里森的小说《无形人》中的主题.小说的主人公虽是一个无名无姓的黑人青年,但他的遭遇又似乎是每一个人的经历.小说中所体现的无形是指
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西方读者渴望了解璀璨的中国文化。近年来,运用外文进行中国文化题材的文学创作也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普遍重视。英文版的《吾国与吾民
在跨文化交往中人们对语言和各种副语言的不同理解可能产生交流障碍,带来不可避免的文化冲突,而这一切都是由于词汇的误解产生的,因为词汇是具有文化内涵的.故此,要成功地进
该文通过对英汉语言中恭维语回答模式差异的研究,使人们了解言语行为在不同文化中是如何实施的.人类语言中有许多相同的言语行为,而这些相同的言语行为如恭维语、称呼语、致
本文对翻译中的重要部分——文体的再现进行了研究。文章指出,对英语文体学的研究使翻译受益非浅。实际上,许多译者常常认为翻译只是再现“语义”,但只体现“语义”是不够完美的
该文详细分析了语用歧义的表现形式,目的在于提出从语用学的角度对歧义进行分析.传统的歧义研究是从语音,词汇,结构,语义四个语言层面进行的,也就是说歧义可以分为语音歧义,
词块教学法是在外语教学提倡以应用为目的的背景下兴起的新的语言教学理论。它的提出是对以语法教学为中心的传统英语教学的突破。它最重要的理论原则是“语言是由语法化的词
该论文旨在分析狄金森诗歌表现的独特之处。本文采用形式主义美学的表现说和朱光潜先生关于诗歌的谐隐之说。文中所分析的表现是指“用外在的语言去翻译内在的情感和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