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安氏Ⅱ类亚类错殆患者的髁突形态及下颌骨对称性,为临床诊疗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依据。
方法:
选择2007年~2010年于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安氏Ⅱ类亚类错(牙合)患者40例为实验组,其中男性18例,女性22例,年龄12~18岁,平均(14.54±2.65)岁。选择同期收治的安氏Ⅰ类错(牙合)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20例,女性20例,年龄12~18岁,平均(14.67±2.39)岁。所有患者均拍摄全颌曲面断层片,利用Winceph8.0测量软件测量代表髁突形态的各个线距并计算髁突的不对称指数。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配对t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髁突形态特点。
结果:
(1)安氏Ⅱ类亚类错殆组远中殆关系侧髁突上部高度(CH)较对侧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安氏Ⅱ类亚类错(牙合)组髁突上部高度的不对称指数(CHAI)及髁突上部高度与升支高度之和的不对称指数(CRHAI)与对照组相应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安氏Ⅱ类亚类错殆组远中(牙合)关系侧髁突上部高度与升支高度的比值(CH/RH)较对侧大,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安氏Ⅱ类亚类错(牙合)组左右两侧的髁突高度与髁突颈部宽度之比(H/W)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安氏Ⅱ类亚类错(牙合)患者的双侧髁突形态及下颌升支后缘垂直高度均存在不对称,且主要表现为髁突上部高度不对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