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洋微生物固氮作用是海洋氮素的主要来源,是影响海洋生物生长及海洋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因素。随着人们对海洋固氮微生物资源、生态及固氮机理等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海洋中除蓝、绿藻等光合固氮微生物外,大量非光合异养类固氮细菌在海洋氮素来源上的作用也不可低估。本研究从我国黄海近海(北纬32°19.7’-36°19.9’,东经119°50’~126°14’,60余个站位)范围内,采用严格无氮海水培养基(MMC),从海水和海底沉积物中分别富集分离到87株、120株可培养异养类固氮细菌。首先对其中的72株海水分离菌和101株海底沉积物分离菌进行了固氮基因nifH的PCR检测和基于16SrDNA序列测定的系统发育多样性分析;其次对从中发现的疑似新种M90菌株进行了基于形态、生理、生化、化学、遗传等表型与遗传特征的多相分类鉴定。目的旨在较全面地了解我国黄海近海海域除蓝细菌外其它可培养固氮细菌的多样性及其分布状况,填补我国在此方面的研究不足,丰富海洋固氮菌菌库,发展现有国际海洋固氮菌分类系统。所得结果如下:(1) 16S rD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海底沉积物固氮分离菌的多样性要高于海水分离菌。其中72株海水分离菌分布于2门、4纲、15属,而101株海底沉积物分离菌则分布于3门、5纲、23属。2种样品分离菌中均以Gammaproteobacteria(Y-变型菌纲)为优势菌株(分别占72株海水分离菌的80.6%,101株海底沉积物分离菌的65.3%)。(2)固氮基因nifH的PCR检测结果表明,72株海水分离菌中有42株、101株海底沉积物分离菌中有59株菌的nifH-PCR反应阳性。许多菌株检测不到固氮基因nifH,推测可能是所选nifH引物专一性不强所致,在此方面还应加强基础性研究。(3)从海底沉积物固氮分离菌中发现11株菌(2C、3A、7B、9B、18B、18E、25B、30E、31D、M90、35C)为潜在疑似新种(与其各自关系最近标准模式菌株的16S rDNA序列相似性为96.79~97.56%),1株菌(M4)为潜在疑似新属(与相关标准模式菌株的16S rDNA序列相似度仅为94.81%)。(4)针对疑似新种M90菌株的多相分类结果表明:M90与其标准菌株Pararhodobacter aggregans D1-19T的16S rDNA序列相似度为97.65%,二者DNA-DNA同源性杂交率为22.56%,G+C%含量68.36%(在Pararhodobacter属范围内)。另外,M90菌株在菌落菌体形态、好氧性、运动性、耐温性、耐盐性、耐酸碱性、耐抗生素、唯一碳氮源利用、生化酶及水解反应、以及极性酯、脂肪酸组成等特征上与标准菌株Pararhodobacter aggregans D1-19T基本相符,但也表现出某些差异。由此判定M90菌株为Pararhodobacter属内的一个新种,暂定名为Pararhodobacter huanghaigudans M90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