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2021年国际妇产科联盟提倡[1]延迟断脐(delayed cord clamping,DCC),支持早产儿在30秒后结扎脐带的建议。中国新生儿早期基本保健技术专家共识(2020)建议[2]脐带搏动停止后(生后1-3min)再结扎脐带。延迟断脐已被国内外权威机构所提倡[1-4]。美国的一项横断面调查显示:新生儿延迟断脐的实施率为81.7%[5],而我国的一项研究表明延迟断脐的实施率为41.64%[6],远低于美国。此外,国际指南指出早产儿延迟断脐时间跨度很大,从30秒到5分钟不等,尚未形成统一标准,且研究表明不同断脐时间对早产儿结局有不同的影响[7,8]。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延迟断脐需等待较长时间,不利于窒息率较高的早产儿呼吸道清理和及时复苏抢救。于是专家提出了挤压脐带(umbilical cord milking,UCM)这个概念,挤压脐带的方式分为不完整挤压脐带(cut umbilical cord milking,C-UCM)和完整挤压脐带(intact umbilical cord milking,I-UCM),在临床研究中,两种方式和概念并没有进行明显的区分,且有研究表明两种挤压脐带方式对早产儿结局有不同的影响[9],此类研究仍较少。鉴于此,本研究旨在确定和描述产科医护人员对延迟断脐的认知和实践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同时采用网状Meta分析的方法,对不同断脐方式结局指标的直接比较和间接比较进行综合评价,并对其优劣进行效果排序[10],探讨临床最佳的断脐方式,以期为产科医护人员选择最佳、最优的断脐方式提供理论参考。方法:1.在文献研读和专家咨询的基础上构建《产科医护人员对延迟断脐的认知、实践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问卷》,并对286名产科医护人员进行调查,确定和描述产科医护人员对延迟断脐的认知和实践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2.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维普期刊(VIP)数据库、万方医学数据库、Pub Med、Science Direct、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等国内外知名数据库检索断脐方式的相关文献[11]。文献的研究类型是有关立即断脐、延迟断脐和挤压脐带对早产儿结局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研究对象是早产儿;干预措施是立即断脐组ICC(30秒内断脐),延迟断脐组分为DCC1(30-60秒内断脐)、DCC2(2分钟后断脐)和DCC3(脐带动脉搏动停止后断脐),挤压脐带组分为C-UCM(不完整挤压脐带)和I-UCM(完整挤压脐带),6种干预措施任意组合;结局指标是出生后24h内血红蛋白水平、胆红素峰值和住院时长。尽可能全面地收集有关断脐方式的研究,然后综合起来对文献进行筛选,将符合条件的高质量文献进行网状Meta分析。结果:1.产科医护人员对延迟断脐的认知、实践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1)产科医护人员的一般情况医院级别以来自三级医院(57.7%)为主;医院类型以来自妇幼保健院(60.9%)为主;助产士占比56.9%,产科医生占比43.1%。(2)产科医护人员对延迟断脐的认知和实践情况结果有55.3%的医护人员不了解延迟断脐对新生儿和产妇的优势;有42.7%的医护人员表示大致了解延迟断脐,有39.1%的医护人员表示听说过,但不了解延迟断脐,有12.3%的医护人员很了解延迟断脐,有5.9%的医护人员没听说过延迟断脐;有52.6%的医护人员表示在临床中实施延迟断脐;在延迟时间方面,有39.1%的医护人员30s内断脐,有31.2%的医护人员延迟1min到2min,有23.3%的医护人员延迟30s到1min,有4.0%的医护人员延迟≥2min,有2.4%的医护人员脐带动脉搏动消失后断脐。(3)产科医护人员实施延迟断脐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医院级别、有无操作规范、胎龄因素、操作是否便捷、是否增加产后出血的危险、是否影响新生儿窒息的抢救、科室管理者是否重视实施情况、人力是否充足、习惯是否难以改变、是否了解延迟断脐对新生儿和产妇的优势是产科医护人员是否实施延迟断脐的影响因素(P<0.05)。(4)产科医护人员实施延迟断脐的多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医院级别、有无操作规范、胎龄因素、是否影响新生儿窒息的抢救、科室管理者是否重视实施情况、习惯是否难以改变、是否了解延迟断脐对新生儿和产妇的优势是产科医护人员是否实施延迟断脐的影响因素(P<0.05)。2.不同断脐方式对早产儿结局影响的网状Meta分析(1)直接Meta分析在出生后24h内血红蛋白水平方面,DCC1、DCC2、DCC3、C-UCM和I-UCM均优于ICC。在胆红素峰值方面,I-UCM优于ICC,其余直接比较无显著差异。在住院时长方面,DCC和UCM总体上均优于ICC,其中DCC1和C-UCM优于ICC,其余比较无显著差异。(2)网状Meta分析(1)出生后24h内血红蛋白水平比较DCC3是最优选择的可能性最大,而ICC作为最差选择的可能性最大,因此推荐脐带动脉搏动停止后断脐为最优选择。(2)胆红素峰值比较DCC3是最优选择的可能性最大,而DCC2和I-UCM作为最差选择的可能性很大,因此推荐脐带动脉搏动停止后断脐为最优选择。(3)住院时长比较DCC1、C-UCM、I-UCM是最优选择的可能性都很大,而ICC和DCC2作为最差选择的可能性很大。概率分布表提示C-UCM、I-UCM、DCC1、DCC2概率相差不大,均在30%左右,均优于ICC,因此推荐完整挤压脐带为最优选择。结论:1.延迟断脐的实施率偏低,科室管理者应对产科医护人员进行延迟断脐的理论和操作培训,鼓励查阅相关文献和最新指南,提高对延迟断脐的认知程度,尽早制定延迟断脐操作流程标准和考核标准,落实延迟断脐的实施情况,促进“新生儿早期基本保健(Early Essential Newborn Care,EENC)技术”在临床中的运用,从而促进自然分娩,确保母婴安全。2.与立即断脐相比,脐带动脉搏动停止后断脐或完整挤压脐带可在出生后24小时内改善早产儿的血红蛋白水平,有效预防早产儿贫血的发生,同时对病理性黄疸、胆红素峰值和红细胞增多症的影响可能不大,其对减少早产儿并发症的发生,缩短治疗时间,降低治疗成本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