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琵琶记》是中国古典戏剧的名著,明清以来有众多的文章、专著论及到了这部作品,方法不同,角度各异,在基本肯定的前提下一直存在一些争议性的问题,如对其主要人物蔡伯喈的评价,对它的主题的判断、对其音律和辞采的褒贬、《琵琶记》与《西厢记》的优劣之争、《琵琶记》与明清传奇的关系等相关问题,这些问题一般集中在对其文本的分析和把握上。这样的争论为我们了解《琵琶记》提供了很好的帮助,同时这些论述本身也有进一步梳理的必要,这样就构成了有关《琵琶记》的文本研究,成为本文所要论述的主要问题之一。作为一部戏剧,它的主要存在形式是舞台搬演,能否被搬演、能否被不断地搬演是判断一部戏剧作品的最重要的标准,《琵琶记》这部戏经受了舞台的检验,它久演不衰,直到2005年仍有相关演出,戏剧的演出相对剧作家的创造来说也同样是创造,而且是非常重要的创造,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创造,使每一次的演出都会呈现不同的差异性,时代差异、观众不同、声腔剧种有别、演员各有个性,这就决定了同一部戏剧作品在不断地搬演中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也即戏剧在演中生变,这样,我们可以用《琵琶记》这一部戏剧为例,在分析它的历代演变的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国戏剧的演变现象和演变规律。这正是本文所努力要完成的主要任务之一。本文从《琵琶记》的演出、文本批评、接受等方面研究它的历史承传和接受过程,希望在社会、文化、政治、历史等大的背景中来“观赏”这样一部戏剧名著,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梳理和思考把握该剧较完整的文本和舞台意义。为了更好的了解《琵琶记》的场上演变情况,本文以历史的时代先后为经,以声腔剧种为纬,以一些代表性的作品为例,重点分析了《琵琶记》自宋元以来、经由明清延到当今的演出、演变情况。本文在演出史的背景下,以接受理论为依托,把静态的文本分析化为动态的舞台演变和接受分析;把一些理论观点或发现溶入在细微的分析比较中;从社会、创作(包括舞台创作)、作品、观众(接受、传播)来了解《琵琶记》这部剧的整体“演”变状况,了解宋元以来中国戏曲的演出接受状况;把《琵琶记》的全本、改本、选本及当今地方戏的演出本尽可能的“立”起来看,以小知大,以点知面,以一知多,在细微之处了解其演变情况。通过舞台历史的延留过程,把握《琵琶记》人物、主题、艺术特征。把高明的《琵琶记》与其前、其后的《琵琶记》戏剧进行对比;把高明的《琵琶记》与其前、其后的其他南戏作品进行对比;把高明的《琵琶记》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去看,更作为一部戏剧演出本来看,把高明的《琵琶记》戏剧放入整个中国戏剧史中去看,把众多的《琵琶记》的演出纳入研究的视野之中。用《琵琶记》这一部戏来碰撞一下宋元以来的整个中国戏剧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