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新星爆发中的对称能研究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hujin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综述了一维球对称模型下铁核坍缩型超新星爆发理论,包括恒星的演化、铁核坍缩型超新星的前身星演化、铁核的坍缩、反弹激波的形成与传播以及中微子效应等。同时还介绍了王贻仁小组自行研制的铁核坍缩型超新星爆发数值模拟程序“SNⅡ-WLYW89”,简述了相关的数值模拟问题尤其是物态方程中物质要经历的几个变化过程:四粒子统计平衡态,均匀核物质状态,三粒子平衡态。本文还着重介绍对称能的相关理论研究,并讨论对称能对物态方程以及整个超新星爆发过程的影响。  物态方程在铁核坍缩型超新星爆发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支配着引力坍缩、反弹激波的形成与传播。通过对物态方程中的对称能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对称能是通过影响物质的自由能,从而影响了整个超新星爆发。本文利用李宝安等人在核物理方面研究的核物质对称能密度依赖形式,对“SNⅡ-WLYW89”程序中的体对称能系数进行改善。具体来说,在物态方程中均匀核物质阶段应用对称能密度依赖公式31.6(ρ/ρ0)γ,在四粒子统计平衡态阶段,则依然采用核物质在饱和密度处的对称能系数值29.3 MeV,并使用Woosley和Heger的前身星模型WH08作为初始数据来进行模拟计算,将计算结果与王贻仁小组在去掉近似“等效厚度法”后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主要计算的前身星模型有:12M⊙、13M⊙、14M⊙、15M⊙、16M⊙、17M⊙、18M⊙、19M⊙、21M⊙、26M⊙、27M⊙、28M⊙、29M⊙、30M⊙、31M⊙、50M⊙、55M⊙。对比计算结果可以发现,在应用对称能密度依赖形式之后,铁核坍缩结束时恒星中心密度最高能达到核密度的4倍,与王贻仁的计算结果保持一致;从声速点的位置来说,则比王贻仁的计算结果是要大,即声速点的位置外移,则激波到达边界所要行走的距离缩短;从激波能量所能达到的最高值来看,引用31.6(ρ/ρ0)γ后,能量最高值能达到1.0foe以上,而王贻仁小组的只有0.5foe左右;激波在传播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有光裂解能以及中微子能量损失,这两项能量的损失也比王贻仁原来的计算结果要少。以上四个方面的改善,皆有利于激波向外传播最终实现超新星的成功爆炸。
其他文献
随着对地观测和对外星球探测的日益频繁,激光测高技术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许多国家都先后投入精力对其进行深入研究。近几年,国内这方面工作也受到高度关注。本文在基于对激光
学位
材料熔化是凝聚态物理和材料科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大多数研究表明材料的熔化往往从材料表面开始发生,即表面熔化。然而,关于熔化的本质至今尚无定论。   本文采用高
学位
将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的操作温度降低至中低温区(500-800o C)是克服其高温运行所带来的诸多问题及实现商业化的必然趋势。Ruddlesden-Popper(简称RP)型类钙钛矿材料由于其自身的诸多优点引起人们的关注,并被试图用于IT-SOFC阴极。所谓RP结构,实质上是由n层ABO3型钙钛矿层与AO型岩盐层交替而构成的复杂层状结构。本文对Lan+1Nin O3n+1系列材料的物性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