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庄子》的“寓言故事”为中心,以个案分析为主,对英语世界关于《庄子》寓言故事的翻译与阐释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尝试在跨文化的视野中展现西方学界关于《庄子》寓言故事的阐释特征。除绪论、结语外,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围绕本文的关键词“《庄子》寓言故事”,梳理了这一概念在国内外的相关探讨,重点分析了英语世界的相关理解与阐释倾向。国内学者多从“寄托性”理解《庄子》“寓言”,多将《庄子》“寓言故事”视为借他物言说的故事。英语世界的译者与阐释者有时习惯性使用西方文学观念理解《庄子》“寓言”,从西方传统中“fable”与“parable”两大典型寓言故事的特征理解《庄子》寓言故事,但更多学者从《庄子》“寓”字的“寄居性”与“寓言”“藉外论之”的特征,将“寓言”视为借他物言说的语言形式,认为“寓言”具有多义性与不稳定性,并尝试从中西之异的角度,探讨《庄子》寓言故事与西方传统中典型寓言故事的不同。在对《庄子》“寓言故事”观念梳理的基础上,本文选择了《庄子》内篇中特定的寓言故事,从而转入了《庄子》中寓言故事在英语世界翻译与寓意阐释的具体文本个案分析,在个案分析中又以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至今,西方阐释者对相关故事寓意的哲学、宗教等维度的阐释为重心:第二章探讨了英语世界对“庄周梦蝶”的翻译与阐释,从相关翻译探讨译者对于此寓言故事的理解,从相关阐释探讨阐释者的主要观点,从个人经历、学术背景、思维范式等方面挖掘这些观点出现的原因。他们的阐释出现对此寓言故事的两种主要理解倾向:一种认为这则寓言故事是现实生活中发生、存在的真实事件,并通过实证科学对相关内容进行解释,也出现了从美德伦理等西方传统哲学进行解读的倾向;一种认为庄子通过这则可能虚构、也可能真实的寓言故事传达了反常规思维、反西方传统的哲学思想。其中,很多阐释者认为这则寓言故事中出现了相对观念的悖论性的统一与游戏性与严肃性的统一,并将这些特征视为此寓言故事“反讽性”的独特体现。第三章以同样的研究思路,探讨了英语世界对“庖丁解牛”的寓言故事的翻译与阐释。译者与阐释者主要从认识论意义的“知”、(非)本体论意义的“道”及由此引发的“无为”思想进行了相关探讨,探讨中出现对此寓言的如下主要理解倾向:从心理学等现代西方实证科学的角度进行理解;从西方哲学与宗教传统中、基于上帝观念的“自上而下”的认知思路进行分析;从中国早期思想之间的关联性出发,以《庄子》原文本为基础进行解释。同时,此寓言故事中出现的讽刺手法、多元思想、相对观念的悖论性统一等特点也受到多数学者的特殊关注。第四章探讨了“鲲鹏”、“无用之树”及“混沌之死”等寓言故事在英语世界的翻译与阐释。译者出现了两种分野:早期译者多从西方类似的形象、观念入手,之后的译者多从中西之异的角度入手翻译“鲲鹏”故事与“混沌之死”中出现的中心人物。选取的阐释者都对《庄子》寓言故事做出了与西方传统的起源说、目的论、一元论的二分法等的不同解释,都对这些寓言故事中对源头(“始”)的不确定、对多元价值的倡导、对他者的关注、对非己价值的认同给于了特殊关注,这些可以被视为此寓言故事独特哲学阐释容量的体现。英语世界偏重从哲学、宗教,而非文学、美学等的角度,通过《庄子》寓言故事,对《庄子》哲学思想进行深度阐发。研究过程中,他们给于西方哲学、宗教中本体论、认识论、伦理学等传统议题特殊关注,对《庄子》寓言故事中一多关系、实体与幻象、理性与感知、内在与超越、永恒与无常、个体价值与群体约束等进行了探讨,主要从中西之异的角度得出了不同于西方传统、西方科学思维与惯常逻辑的、打破绝对二分的结论,突出了《庄子》对西方传统哲学与宗教的批判力量。这些研究作为另一种声音,能够成为国内已有研究很好的参照对象、提供一些新的视角,也能够与国内研究发生思想的碰撞,激发更多有益的讨论,进一步拓展《庄子》独特的哲学阐释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