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信作为个体相对稳定的人格特质之一,受到不同历史背景及传统文化的影响。作为本土化心理学研究,本研究从内隐社会认知的角度出发,对东方文化背景下青年大学生的自信进行探索。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提出了理论假设,通过开放式问卷及词汇归类问卷调查来筛选内隐测验中的实验材料,并将其作为外显测量之一的形容词自评问卷。研究一采用了比内隐联想测验更具有优势的Go/No—go联想任务及外部情绪性Simon任务作为内隐自信的测量工具,考察大学生的内隐自信和外显自信。在证实了内隐自信现象的存在后,研究二在内隐和外显层面都进行了自信稳定性的研究。以瑞文推理测验为成败任务,对成败操纵前后,接受成功反馈和失败反馈的个体的内隐及外显自信进行了考察,通过协方差分析考察了自信在内隐和外显水平的稳定性。
本研究的结论如下:
(1)Go/No—go联想任务的内隐测量结果证实了内隐自信现象的存在:在被试的自我图式中,“自我词”和“积极词”联系更紧密,同时“非我词”与“消极词”联系更紧密,表现出积极的内隐自信效应。
(2)外部情绪性Simon任务的错误率结果支持了Go/No—go联想任务得到的结论。然而在反应时结果中,只表现出“自我词”与“自信词”间存在的内隐自信现象,“非我词”与“消极词”之间没有表现出显著的联系。
(3)在外显测量与内隐测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不显著。表明外显测量与内隐测量之间存在着良好的区分效度,也预示内隐自信与外显自信彼此间是相对独立的,二者是不同的结构。
(4)本研究结果证实:在给与被试不同任务反馈的条件下,外显测量的结果表现出显著的变化,而不论是Go/No—go联想任务还是外部情绪性Simon任务,内隐测量得到的结果则不具有显著的变化。因此,可以认为外显自信受到了成功或失败的任务反馈所影响,而内隐自信则相对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