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完善覆盆子药材质量标准覆盆子为中国药典收载的常用中药,经历数版药典修订,至2010年版一部药典质量标准仅有性状鉴别、显微鉴别两项,覆盆子质量标准亟待提高与完善。2确定覆盆子最佳采收期覆盆子最佳采收期方面的研究稀有报道,本研究以不同产地、不同采收期覆盆子为研究对象,研究覆盆子化学成分的动态变化,以期为其最佳采收期的确定提供依据。方法:1建立覆盆子药材的多指标评价方法1.1建立覆盆子药材的TLC鉴别和电化学指纹图谱鉴别方法。1.2比较不同产地不同采收期覆盆子浸出物含量。1.3建立覆盆子黄酮类成分含量测定方法。1.4建立覆盆子有机酸类成分含量测定方法。1.5比较不同产地、不同采收期覆盆子中Mn、Zn和有害元素的含量。2制定覆盆子质量标准(草案)。3对采收期数据结果进行分析,确定覆盆子最佳采收期。结果:1.建立了覆盆子的TLC方法:以乙醇为提取溶剂,乙酸乙酯-甲醇-水(22∶1∶1)为展开剂,以椴树苷为对照,0.5%三氯化铝乙醇溶液为显色剂,紫外光灯(365nm)检视斑点。并与含椴树苷类药材迷蒙花、翻白草、仙鹤草进行薄层色谱特征比较。结果显示覆盆子与覆盆子伪品及其它含椴树苷类中药材在薄层色谱上有显著的差别,该方法可鉴别覆盆子与覆盆子伪品及含椴树苷类中药材。电化学指纹图谱的建立:选用H2SO4-CH2(COOH)2-Ce(SO4)2·4H2O-KBrO3为化学振荡体系,以覆盆子为振荡底物,建立了覆盆子药材的电化学指纹图谱。并与蔷薇科果实类药材木瓜、山楂、乌梅、金樱子的电化学振荡图谱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覆盆子与其它蔷薇科常用果实类中药材在电化学图谱上有显著的差别,该方法能用于鉴别覆盆子药材。2.以2010版《中国药典》一部附录浸出物测定方法为参考,选用热浸法测定覆盆子水、醇浸出物含量,为覆盆子浸出物含量提供数据。结果显示覆盆子水浸出物含量在15.44%-23.18%范围内、醇浸出物含量在7.97%-17.07%内。不同采收期覆盆子果实水、醇浸出物含量以近成熟果实和成熟果实含量较高。3.建立紫外分光光度法对不同产地、不同采收期覆盆子中总黄酮含量进行测定;建立HPLC法测定不同产地及不同采收期覆盆子中黄酮类成分椴树苷、芦丁、槲皮素含量,对测定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产地覆盆子总黄酮、黄酮类成分椴树苷、芦丁、槲皮素含量存在显著差异。不同产地覆盆子中总黄酮的含量随着果实成熟度增加,含量先升高后降低,在果实变为绿黄时含量达到最高。椴树苷的变化趋势、三种单一黄酮成分含量总和的变化趋势与总黄酮的变化趋势一致,随采收期的推后,含量先升高后降低。4.建立电位滴定法对不同产地、不同采收期覆盆子中总有机酸含量进行测定;建立HPLC法测定不同产地及不同采收期覆盆子中有机酸类成分柠檬酸、没食子酸的含量。结果表明不同产地覆盆子总有机酸、有机酸类成分柠檬酸、没食子的含量存在差异。不同产地覆盆子水溶性总有机酸的含量变化随果实成熟度增加而增加,果实颜色为红色时总有机酸的含量最高。5.应用ICP-MS法对覆盆子中5种有害元素2种有益元素进行含量测定,结果表明5种有害元素中均未超标。覆盆子不同采收期样品中有益元素Mn的含量变化有一定规律性,随果实成熟度增加,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以青黄果含量较高。Zn的含量变化无明显规律。结论:本课题从鉴别(薄层色谱鉴别、电化学指纹图谱鉴别)、水分测定、浸出物测定、含量测定等几个方面,补充和完善了覆盆子药材质量标准,为覆盆子的定性定量分析和评价指标的建立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关于覆盆子的最佳采收期,中国药典规定夏初果实由绿变绿黄时采收,从测定结果看,覆盆子总黄酮含量在5月中下旬果实由绿变绿黄时含量达到最高,与药典规定的采收期一致。水溶性总有机酸含量随覆盆子果实成熟度提高而增高,6月初果实变红时含量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