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化竞争的加剧,国家和地区的政策制定者都在试图建立创新激励体系以增强大学的创新潜力,使产学合作贡献于经济的发展。大学已经被看作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关键机构和支持者,其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重要。事实上,在过去30年里,被定义为大学成果商业化的产学合作活动在推进地区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这些被商业化的知识和技术不断加速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创新能力。这表明,第一,产学合作主体已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关键机构,大学的知识和技术可以推动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第二,在国家创新体系的背景下,产学合作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重视和运用。我国在党的17大会议上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党的18大会议上提出“创新驱动战略”。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指出了创新和发展的重要性。也就意味着,在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特征的背景下,我国必须积极推进产学合作,使其贡献于创新,使我国的经济发展动能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应当说,产学合作可以产生一种生产力,创新是引领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但由于产学合作主体组织目标和文化等的不同,产学合作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其中的核心问题就是产学合作的利益分配。现实生活中很多失败的产学合作案例,究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处理好利益分配问题。分配关系处理得不得当,会影响生产关系进而是生产力的发展,也会严重影响了我国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要推进我国创新及生产力的发展,必须重视产学合作的利益分配问题。国内外的很多学者都对产学合作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如产学合作的动因、产学合作效率影响因素、产学合作的障碍、产学合作办公室、产学合作与国家创新体系的关系,但很少有学者对产学合作的利益分配进行探讨。有限的、对产学合作利益分配进行研究的文献大多是从投入资源和承担风险这两个角度来探讨产学合作的利益分配,并且,从这两个角度研究的产学利益是可以估算的,类似于财务上的收益。比如,国内大多数对产学合作利益分配的研究仅局限在夏普利值及博弈论的计算方法上。但实际上,产学合作的利益内容非常丰富,产学合作的利益分配有些是可以测量的,有些则是不可以测量的。甚至可以说,那些不可测量的产学合作利益或许更为重要。与以往侧重以管理学研究产学合作的文献不同,本研究主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相关理论,以产学合作的利益分配为中心,运用马克思分配理论、产学合作利益分配的产权理论、产学合作利益分配的共建共享机制和产学合作利益分配的公平与效率原则对产学合作利益进行了理论分析,从产学合作利益分配主体的利益诉求、利益分配中的主要问题等角度构建出“产学合作利益分配基本框架”。论文基本内容共分为七个部分,主要是根据“产学合作利益分配基本框架”逐一展开论述。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选题的背景与意义、研究思路、方法与基本内容、主要创新及不足。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分别从产学合作利益分配的内涵、原则、机制、效果、存在问题和解决方案角度进行梳理和概括。第三部分为产学合作利益分配的理论分析,阐述了产学合作利益分配的理论和基本框架。第四部分运用与其它发达国家对比的方法从产学合作利益分配主体大学、企业和政府的角度论述了产学合作利益分配中各方的利益诉求。第五部分阐述了产学合作利益分配制约产学合作效率。第六部分论述产学合作利益分配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利益分配平台缺失、机制障碍和体制制约。第七部提出对策建议。为了能够更好地处理产学合作利益分配问题,提高产学合作效率,使产学合作能够更好地贡献于创新,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本论文在综合考虑产学合作各方合作主体的利益诉求、利益分配对产学合作效率的制约及产学合作利益分配中存在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利益分配问题的解决方案,主要有构建多样的产学合作利益平台,完善产学合作利益分配机制,改革产学合作利益分配体制。希望我国的产学合作能够推动我国的创新发展,贡献于创新型国家建设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充分体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