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福建海岛的开发始于唐、宋,发展与繁荣却是在明清时期。明清时期福建沿海的客观形势、朝廷的海疆政策,给处于海防战略位置的福建海岛带来了极大的机遇与挑战。自宋以后福建人口增多,耕地不足,失去土地的百姓向海岛移民,海岛农业从维持生存的粮食作物种植,到追求价值效应的经济作物,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垦荒使海岛农作物产量上升,对生态环境却产生负面效应。渔业是海岛的支柱产业,该时期渔业生产由近海捕捞向远洋捕捞发展,人工养殖业多方位发展,养殖前期的租赁业与后期的加工业的相继出现,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出现。明清时期,盐税在税收总额中的比重加大,盐业生产受到高度重视。明中后期,出现盐额折米、盐课折银等盐政改革,促进制盐技术的提高与盐业的发展。但随着私盐生产与销售的泛滥,清后期官营盐业开始滑坡。海岛造船业与海上运输贸易在明清海禁政策与地方经济的矛盾中曲折前进,显示出了顽强的生命力。文章通过探讨明清时期福建海岛的经济开发,从中总结经验教训,祈望对我国当前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提供可资参照的历史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