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探讨中青年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与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描述性相关性研究方法,方便抽样抽取山西某三甲医院2005年4月-2006年1月住院的120例中青年冠心病患者,主要研究工具为一般情况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艾森克人格简式问卷中国版(EPQ-RSC)测量软件四部分。一般资料、焦虑程度、抑郁程度采用例数、百分比描述。焦虑程度、抑郁程度与人格特征之间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偏相关分析检测,三者的内在联系采用逐步回归分析。研究结果1.中青年冠心病患者中焦虑的发生率高达65% (78/120)。其中轻度焦虑为22.5%(27/120),中度焦虑为24.2%(29/120),重度焦虑为18.3%(22/120)。2.中青年冠心病患者中抑郁的发生率高达48.3% (58/120)。其中轻、中度抑郁为39.2 %(47/120),重度抑郁为9.2%(11/120)。3.有焦虑症状的中青年冠心病患者人格的N、P、L维度得分显著高于无焦虑症状的患者,有抑郁症状的中青年冠心病患者的N、P维度得分极显著高于无抑郁症状的患者,其人格E维度极显著低于无抑郁患者。4.中青年冠心病患者的HAMD得分与HAMA得分存在极显著正相关, r=0.736,p<0.001。与EPQ-RSC的E维度的得分存在着显著负相关,r=-0.536,p<0.01。中青年冠心病患者的HAMA得分与EPQ-RSC的E维度的得分存在着显著正相关,r=0.273,p<0.01;与N、P二个维度的得分存在着正相关,r=0.202,r=0.217,p<0.05。5.抑郁情绪、E(内外向)、N(神经质)、P(精神质)为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发生焦虑的有效预测变量,这四者可共同解释87.14%的变异;其Beta系数分别为0.81,0.14,0.12,0.14。焦虑情绪、E(内外向)、N(神经质)为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发生抑郁的有效预测变量,三者可共同解释89.14%的变异;其Beta系数分别为0.71,-0.25,0.10。结论大多数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存在焦虑、抑郁情绪,且焦虑、抑郁的程度越严重,患者的神经质、精神质两个人格维度的得分越明显,说明其存在人格缺陷的可能性越大。中青年冠心病患者焦虑与EPQ-RSC的内外倾、神经质、精神质三维度存在着正相关;抑郁情绪、E(内外向)、N(神经质)、P(精神质)为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发生焦虑的有效预测变量。中青年冠心病患者抑郁与内外倾存在着显著负相关,焦虑情绪、E、N为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发生抑郁的有效预测变量。因此,做为冠心病二级预防的主要力量,护理人员不仅要观察患者的心理行为,而且要科学地测量患者的人格特征及缺陷;从而及时掌握其急需解决的心理症结,减少焦虑、抑郁的发生,促进患者的身心健康。本研究对改变临床实践模式提供了有力的指导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