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离子碰撞中阈能附近η介子和K介子的产生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xiaotiancxk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离子碰撞是一个复杂的多体过程,实验上可以进行从几十MeV的低能到几百个GeV的极端相对论能区的重离子碰撞,各个不同能区的重离子碰撞的理论研究又不同。一般低能(在核子费米能以下)的重离子碰撞可以研究如气液相变,核融合等性质;中高能重离子碰撞能够研究高温高密核物质的性质,例如对称能的高密行为,介子的介质效应等;高温高密核物质的性质对于研究宇宙演化、夸克胶子等离子体、超新星爆发和中子星性质等物理至关重要。人们大多用计算机模拟的办法来进行重离子碰撞的理论研究,基于人们对反应过程的理解不同,主要有基于统计平衡和非平衡的两大类模型。近年来,非平衡统计类模型的发展迅速,主要包括QMD(量子分子动力学)类的模型和BUU(Boltzmann-Uehling-Uhlenbeck)类的模型。我们的工作主要是基于LQMD(兰州版的量子分子动力学模型)开展的,LQMD模型是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人员在早期的QMD版本上不断改进创新而发展来的。  由于介子的介质效应能显著的影响介子的阈下产生,所以对于阈能附近的重离子碰撞中介子的产生机制的研究能很好的理解介子的介质效应。所以在本文中我们利用LQMD模型研究了阈能附近重离子碰撞中η介子和K介子的介质效应,并且还研究了对称能和核物质的不可压缩系数对于介子产生的影响,其主要内容如下:  1.在LQMD模型中加入从手征微扰理论出发得到的平均场层次的η介子的光学势和相关反应道,研究了对称能和叼介子光学势对于阈能附近重离子碰撞和质子引起的反应中η介子产生机制的影响,如多重性、集体流、横动量分布、不变截面分布、快度分布等。主要结论是对称能对η介子的产生基本没有影响,而η介子光学势对其产生机制影响却十分显著。  2.利用LQMD模型已有的从手征微扰理论出发得到的平均场层次的K介子的光学势和相关反应道,研究了对称能、核物质的不可压缩系数和K介子光学势对于阈能附近重离子碰撞中K介子产生机制的影响,如角分布、快度分布等。主要结论是在一些情况下K+介子的角分布受到对称能和光学势的影响比较明显,通过和实验数据对比发现硬的对称能的高密行为更好;在对快度分布的研究中发现不光对称能能影响K-/K+比值,而且不可压缩系数也能显著影响,而且二者呈现相反的趋势。  通过上面的研究和与实验数据的对比,对对称能的高密行为的确定、η介子和K介子的介质效应的研究和不可压缩系数在核反应中的效应方面得到了一定的结果。
其他文献
自从超导电性发现以来,超导材料探索以及超导机理研究一直是凝聚态物理领域的前沿课题。特别地,铜氧化物和铁基高温超导电性的发现为室温超导体的实现注入了希望,同时对超导机理
在过去的十几年间,人们在高能物理实验中发现了许多新强子态。在这些新强子态中,有些粒子的性质与夸克模型的预言有较大的差异,它们很有可能是人们一直寻找的奇特强子态的候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