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妇女的婚姻稳定性研究——基于豫东HC村的调查分析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q1234qqqqq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外移,我国农村社会出现了一个独特的留守妇女群体。由于丈夫长期外出打工,妻子们留守家庭,她们肩负着本应由夫妻双方共同承担的生产劳动和家庭抚养、赡养责任,被称为“农村留守妇女”。农村留守妇女婚姻的最基本特征就是夫妻之间的长期分居,即农村留守妇女与流入城市务工经商的丈夫长期分居,当然其婚姻关系还是继续维持着。夫妻长期的空间分离不仅使留守妇女婚姻的许多功能无法得以实现,也使她们的婚姻稳定面临诸多挑战。婚姻的稳定与否不仅关乎农村留守妇女个人的幸福,而且影响到农村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笔者通过对豫东HC村留守妇女离异意向的问卷调查和统计数据及访谈资料的分析,评估了农村留守妇女的婚姻稳定性状况,并运用社会交换理论分析了影响农村留守妇女婚姻稳定性的因素。研究认为,丈夫外出务工,妻子留守在家,长期的空间分离造成了夫妻间内在吸引力弱化,社会流动的增强使婚姻替代吸引力有所增加,但由于农村传统的婚姻观念、家族家庭网络的制约、子女因素、留守妇女的经济依附性及对离异不良后果的顾虑等因素使得婚姻解体的社会成本过大,因此留守妇女的婚姻仍处于高稳定状态。但前两种力量对留守妇女婚姻稳定性的冲击不容忽视。
其他文献
端午节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节日,在战国初期就己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初步定型,历经2500余年的演变,目前已被列入国家法定节假日,并成功申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些年来
当今社会,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很多事物的观念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其中之一则是人们对待性别的态度。日常观察发现,人们对于性别的界定日趋模糊化,不少年轻人将
近年来,随着文化遗产保护热潮的兴起,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的保护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作为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首届入围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昆曲即
一    素有“红色瓷都”美誉的醴陵市位于湖南省东部,其建置史长达两千余年。  据文献典籍记载:历史上毛泽东曾先后数次到过湖南醴陵,也正是因为毛泽东的一句话从而使醴陵发展成为了新中国举世闻名的“瓷城”。1955年由国家投资在这里建造了一座代表当代中国烧造瓷器最高水平的第一个“官窑”——湖南省陶瓷研究所。  据陶瓷研究所的老艺人回忆,50年代到70年代湖南省陶瓷研究所所烧造的瓷器,并不向社会和民间销
研究了对氟苯甲醛的气相色谱分析条件。选用 8% OV- 2 1 0为固定相测定对氟苯甲醛的含量。方法的标准偏差小于 1 % ,回收率为 1 0 0 .9%~ 1 0 3.3%。方法快速、准确 ,适合于对
基于对国内外学术界关于一般学习型组织特征研究的归纳整理,结合对我国当前基层社区组织的功能和工作现状的分析,本文探讨了基层社区学习型组织的基本特征和结构要素,认为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