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SiC传感器低触发蔡氏混沌电路机制研究

来源 :西安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orm_s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SiC是一种新型气敏材料,它对气体具有优良的吸附特性,在气敏元件的研发领域具有非常高的研究价值。本文基于密度泛函理论模拟计算了CO气体在SiC表面和Ni掺杂SiC表面的吸附性能和特征。分别从吸附系统空间结构变化、吸附能、态密度、密立根电荷布居及电荷密度差等几个方面,对比分析了CO在其表面不同吸附位置的吸附特征。结果表明对于CO在SiC(001)表面吸附,桥位是一个敏感的吸附位置;而对于CO在Ni掺杂SiC(001)表面吸附,fcc位是比较敏感的位置。并发现Ni掺杂明显提高了SiC(001)表面的活性,提高了气体吸附的概率。相关的结论将用于指导CO气体在SiC材料表面吸附实验的实施,同时对SiC瓦斯传感器的研发具有科学的理论指导价值。在传感器电路设计中,引入了蔡氏混沌电路以提高气敏传感器的灵敏度。利用蔡氏电路对电路的初始条件极端敏感的特性,来检测低浓度的瓦斯气体。通过改变电路中敏感电阻的阻值获得电路产生不同的混沌相轨图,进而关联瓦斯气体的浓度和成分。出于对电路灵敏度的更高要求,在蔡氏电路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新的改进,使得电路的灵敏度有了质的改善,而且电路的性能也得到了提升。此外,对比了模拟和数字两种方式实现了蔡氏混沌电路的优缺点,提出了采用数字方式实现电路设计的可行性。在低浓度瓦斯传感器设计电路的基础上,基于嵌入式平台设计了它的外围电路,包括声光报警电路、LCD显示电路、实时监控电路等。使得瓦斯传感器具有智能化的设计和比较完善的功能。同时大大提高了电路的集成度,方便后期产品的升级和集成。为客户带来极大地便利,可以广泛的应用到生产和生活中,尤其是运用的矿井煤矿开采方面,使得煤矿的开采环境变得更加安全。
其他文献
本文采用磁控溅射+真空退火方法制备Fe3Si薄膜,探索溅射膜厚对Fe3Si薄膜制备工艺的影响,通过改变溅射膜厚和热处理工艺参数来研究对Fe3Si的形成及晶体结构和显微结构的影响,研究形成Fe3Si薄膜的溅射膜厚。本文设计两种研究方案,第一种方案,先在硅衬底淀积一定厚度的铁膜,然后进行热处理;第二种方案,先在硅衬底上沉积硅膜,再沉积铁膜;随后在真空退火炉中对其进行热处理,采用X射线衍射(XRD)和扫
以小麦品种 pH82-2-2 为材料,研究了小麦叶片磷酸酯酶和类囊体膜磷酸酯酶的基本酶学性质?热稳定性?激活作用及抑制动力学?以期通过调节酶活力来调节光合速率以及为改善小麦磷素营养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 叶片磷酸酯酶水解 pNPP 的 Km值为 6.554 mmol/L?该酶的最适 pH为 6.8,在 pH 6.4~7.5 的范围内酶催化 pNPP 水解的活力较高;保温 10 mi
随着嵌入式微处理器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便携式电子设备的广泛应用,功耗问题已成为当前嵌入式设计的主要难题之一。内存管理单元是实现虚拟存储技术的主要部件,是嵌入式处理器功
碳化硅优异的物化特性突出了它作为气敏器件不二选择的地位。本文工作以瓦斯气体在Si C表面吸附为主要研究,其中除了选取CO分子和CH4分子为吸附气体外,还考虑CH3O分子在Si C(001)表面的吸附过程。使用Materials Studio软件对吸附过程进行数值模拟,选取Si C(001)-(2×2)、Si C(001)-(3×2)和Si C(001)-(3×3)三种超晶胞模型吸附CO分子和CH3
环境友好型半导体材料硅化镁(Mg2Si)是一种窄带隙间接半导体材料。目前,微电子行业主要基于Si材料进行应用,在Si衬底上生长Mg2Si薄膜的工艺,可以很好地与Si工艺兼容,因此Mg2Si/
LTE(Long Term Evolution)是第四代移动通信的主要技术之一,主要采用了正交频分复用和多输入输出技术等关键技术来提升系统的性能。本文在LTE的基础上,采用了载波聚合技术,在
前言 穿琥宁注射液(Chuanhuning injection)为纯中药制剂,其主要成分为脱水穿心莲内酯琥珀酸半酯单钾盐(Potassium Dehydroandrographolide Succinate)。该药对细菌、内毒素引起的发热具有很好的解热作用。穿琥宁注射液是否通过影响中枢发热介质而实现其解热作用,PGE_2和cAMP是否参与了穿琥宁注射液的解热机制至今未见报道。本实验就是运用酵
长余辉发光材料是一种在激发中能够把能量储存起来,并在激发停止后以发出可见光的形式释放出能量,即使在黑暗的环境下也能持续数十小时。近年来,这种材料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