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精神文化发展历程中,王富仁鲁迅研究的“立人”思想,更多地带有桥梁的意味,架构起当代中国人与鲁迅在精神领域对话的渠道。它形成的原因既有社会历史的因素,又有个体生命的缘由,包含着王富仁对鲁迅及其作品的精神体悟,对社会变革和生命成长的独立思考和对俄罗斯文学以及中国农村的深刻理解等。它熔铸于王富仁鲁迅研究作品之中,从方法论和文化观两个层面向外延伸,形成思想的网格,重新观照鲁迅小说中的人物,突出表现为重塑劳苦群众的形象和重建知识分子的价值,彰显着王富仁对改造中国人和中国社会的主体意识。它的主要特点来源于王富仁对中华文化整体发展的深入分析,主要归纳为在思想进化领域以个人为本位的人道主义和在历史发展方面以众数为本位的个性主义,并且注重在对立统一关系中进行分析,在最大程度上反映出王富仁为摆脱凌驾于自我和鲁迅之上的权威性话语所做的努力。王富仁借助“立人”思想来说说自己,以生命体验实现和鲁迅在精神文化领域的对话,重新“点燃”思想家的鲁迅,认识独立“边沿”的自我,确认中国文化发展中知识分子的价值主体,从而为鲁迅研究的再深化和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另辟蹊径。通过文本解读和文化社会学的分析方法,主要考察王富仁的鲁迅研究作品,把握相关的史料和研究文献,主要从中国精神文化发展历程的视角,分析王富仁鲁迅研究“立人”思想形成的逻辑起点、内容特点和历史意义,以期实现王富仁学术思想研究的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