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消除语言歧视问题

来源 :广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zhiwei1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构建和谐社会为清除语言歧视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又对清除语言歧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言歧视现象主要是指在语言使用上表现出对弱势群体的不合理、不人道的区别对待。当今社会中存在着很多针对弱势群体的语言歧视现象,是语言不和谐的表现之一,这些语言歧视排斥、侵犯了一部分人的利益,不利于形成和谐相处的人际环境,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必须抵制语言歧视现象,为和谐社会的构建起到语言支撑作用。   本文以对女性、少数族裔、残疾人、进城务工人员等弱势群体的语言歧视为研究对象,运用描写与解释相结合、共时与历时相结合和定性与定量分析的方法分析了这四个领域的语言歧视特征并得出语言歧视的整体特点、态势等。运用萨丕尔(Edward Sapir)和本杰明·李·沃尔夫(Benjamin Lee Whorf)提出语言影响思维的理论以及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探讨了清除语言歧视的意义,并借鉴政治正确理论探讨了清除语言歧视的策略问题。   本文分为绪论、语言歧视现象的现状研究、语言歧视现象的表现、语言歧视现象的表现特征、语言歧视现象形成的原因、和谐社会构建中消除语言歧视的问题、和小结共七个部分。
其他文献
社会责任型投资(SRI)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下的崭新投资机制,目前已在西方各国呈爆炸式发展,不少发展中国家也引入了SRI投资。我国开展的绿色信贷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看成是
库尔特·冯内古特(Kurt Vonnegut,1922-2007)是美国当代文坛上颇具影响的作家,其创作生涯跨越了大半个世纪。然而,就文学地位而言,冯内古特似乎多少显得有点不尴不尬。他开始时被
本论文共分六章。 第一章“引言”,包括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随着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和影响,二语习得研究的重点已从对比分析和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