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随着数字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媒体成为人们进行实时交互信息的公共平台。新媒体的平行性、开放性、选择性和互动性等特征,改变着信息产生和传播的途径,打破了传统媒体信息的传播格局,促使群众的参政议政意识更加强烈。在全国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网络良好生态,发挥网络引导舆论、反映民意的作用”观点,阐明了新媒体时代网络监管对社会意识形态塑造的重要意义。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新媒体为群众提供了一个表达自身利益诉求、获知社会发展变化、关注国内外重大事件的舆论阵地,同时也作为党委、政府发声的重要媒介,为政府回应诉求、引导舆论提供便利。 政府承担制定国家政策、维护社会稳定的职责,其履职的能力和效率水平与群众的信任度直接相关,这种相关关系能够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前景。随着新媒体时代下互联网的全面覆盖,群众表达意见的途径更加便捷,政府的公信力在网络舆情平台上遇到了难以估计的挑战。一方面,在新媒体传播平台中,信息源可以避免一些传统舆情管理中的审查程序,许多虚假信息和不实言论能通过网络进行快速传播,引起一定范围内社会的不稳定,甚至威胁到国家的安全;另一方面,随着我国进入改革攻坚的矛盾凸显阶段,群众的利益诉求通过网络媒介的传播,能够迅速增强自身的影响力和辐射效应,在新媒体的环境中可能会演化为网络群体性或突发性事件,进而演变为冲击政府公信力的危机事件,猛烈动摇着政府的公信力根蒂。因此,面对不断加深的政府公信力危机,各级政府的网络监管部门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寻求构建政府与群众之间良性沟通和互动的最佳方式,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及网络法制化建设,推动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确保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 关于新媒体时代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策略问题,国内外的政府官员、院校学者、媒体评论家都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果。本文基于公共管理理论中的“经济人”假设理论、混沌理论和利益集团理论,对新媒体时代政府面临的网络舆情危机现状进行分析,尤其是通过深入分析典型领域真实案例的发生过程和前因后果,找出实现政府与群众良性互动和沟通的途径。本文运用文献资料、系统分析和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探索通过提高对网络舆情的引导、控制和管理来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方法路径,把握网络传播规律,倾听群众声音,及时解决群众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让政府信息更加公开透明化,以进一步凝聚社会共识,推进我国民主化政治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