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骨髓坏死(Bone Marrow Necrosis,BMN)主要是指骨髓造血组织和基质组织的大片坏死,其原因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最早是由Graham于1942年在一位镰状细胞贫血患者的尸检中发现的[1],但由于当时缺乏对该病的认识,同时对于该病的报道也非常少见,直到20世纪70年代骨髓坏死才可以在生前得到诊断。多数学者认为骨髓坏死本身并不是一个独立疾病,而是诸多疾病的一个共同的病理变化,是恶性肿瘤、严重感染和其它多种疾病严重阶段的共同表现,目前尚无较好的治疗办法,预后较差。由于发病率低,临床上无明显特异症状,易被临床医师漏诊和误诊。近年来,由非肿瘤疾病性所继发的骨髓坏死亦日益增多,同时伴随着多种生物药品的出现,由于药物导致的骨髓坏死在临床上亦增加,应引起临床医师的注意。本文研究的目的:提高对骨髓坏死的认识和防治水平。方法:我们采用计算机病案管理系统检索1988年-2003年10月间在我院确诊的骨髓坏死住院患者60例,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析骨髓坏死的临床特点,包括一般资料、原发疾病、临床表现、并发症、确诊手段、骨髓象、治疗及转归等。结果:1988年1月至2003年10月间10700分骨髓标本中共发现骨髓坏死72份,发病率为0.67%。资料完整的60例患者纳入本研究。60例患者中男27例,女33例,男:女为1:1.22。总体病例年龄分布:年龄17-78岁,平均年龄43.88岁。从出现症状到确诊骨髓坏死时间为2-207天,平均42.3天。本组60例,恶性疾病57例,非肿瘤性疾病仅3例。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4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8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9例,淋巴瘤5例,多发性骨髓瘤4例,骨髓转移瘤17例。骨髓纤维化2例,Evans综合征1例。17例骨髓转移瘤中胃癌4例,肺癌5例,前列腺癌1例,7例原发灶不明。60例中47例伴有感染。骨痛为本病最突出的临床表现,发生率为83.3%(50/60),主要表现为全身疼痛或局部持续性剧痛,以双下肢骨最为常见,占70.9%。常需要杜冷丁等强烈镇痛药物。患者有发热(51/60)表现,一般为37.5℃-39.0℃。贫血93.3%(56/60),主要是进行性加重的贫血,1周血红蛋白下降平均为4.6g/L。出血61.7%(37/60),多表现为皮肤粘膜出血。内脏出血少见。骨关节疼痛和发热多发生在BMN前2天至1个月。其它常见临床表现有肝脏肿大26例(43.3%),脾大33例(55.0%),淋巴结肿大39例<WP=56>(65.0%)。实验室检查:贫血56例(93.3%),白细胞因原发病不同而异,升高17例(28.3%)、正常24例(40.0%)、降低19例(31.7%)。血小板减少42例(70%)。外周血片34例(56.7%)可见幼红、幼粒细胞。尿常规发现蛋白尿18例、血尿9例。生化检查 LDH升高32/51(62.7%),ALP升高26/51(51.0%),血沉加快53/60(88.3%),白蛋白减低34/60(56.7%),BUN增高15/60(25.0%),CRE增高19/60(31.7%),UA增高28/60(46.7%),血钙减低19/60(31.7%),血磷增高21/60(35%)。影像学检查38.3%有X线表现。发生溶骨样损害的部位有四肢骨(36.2%),骨盆(23.4%)脊柱(21.2%)和肋骨(21.2%)。椎体压缩性骨折发生率为21.2%,肋骨骨折8.5%。其他骨损害表现包括骨质增生、骨质囊性变、骨质退行性变、骨质疏松、骨骼局部包块和间盘脱出。6例行MRI检查,3例示T1低密度, T2加权象见等密度或高密度区。1例T1、T2高密度。2例示T1低密度,T2高密度。4例行核素 99mTc骨扫描,显示不同程度的骨髓造血功能低下。骨髓穿刺液涂片作瑞氏染色后可见骨髓坏死的基本特殊征为:细胞呈不同程度的溶解状态,可辨认的细胞特征消失,细胞核呈强嗜碱性,细胞边缘不清,而无法辨认。细胞间充满模糊的嗜酸性物质,坏死累及范围大小不一。骨髓穿刺时干抽9例。骨髓病理骨髓的正常结构明显破坏,细胞边缘模糊,细胞散布在无一定形状的嗜酸性物质中。轻度坏死(占据整个骨碎片<20%)8例,占据20%-50%范围为中度坏死15例,>0%为重度坏死37例。14例可见到骨髓纤维化的改变,即伴有网硬蛋白增生和胶原纤维增生。骨髓病理纤维化时骨痛症状明显缓解,但仍有低热,贫血症状逐渐改善,血小板缓慢上升,血生化示LDH降低。恢复期血清钙离子水平通常降低,与坏死期钙离子水平有显著差异。骨髓坏死时可并发动脉栓塞。本组60例中2例出现肺动脉栓塞和肾动脉栓塞,患者均在短期内死亡。结论:骨髓坏死原发病以恶性肿瘤为主,但导致骨髓坏死的病因种类日趋增多。本组60例骨髓坏死中,原发病为恶性疾病57例,占95%,其中以白血病最为常见,共31例,占54.4%。31例白血病中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为主,共14例,占45.2%。骨髓坏死最常见症状是进行性加重的贫血及骨痛,分别占93.3%及83.3%。骨髓坏死的发生机制复杂,表现多样,常引起误诊。本组总结60例并发骨髓坏死病例,误诊率高达36.7%。骨髓检查是诊断骨髓坏死的主要<WP=57>手段,尤其是骨髓病理检查诊断率高。并发骨髓坏死患者的预后主要取决于原发疾病,并发骨髓坏死时病情重,进展快。骨髓坏死的治疗主要以针对原发病的化疗为主,同时需着重改善微循环,预防骨髓纤维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