枸杞提取物制备加工过程中农药残留转移行为及风险评估研究

来源 :北京协和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1476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枸杞子作为著名药食同源物质,随着其种植面积不断增加,病虫害现象逐年加重,致使农药使用种类增多和剂量加大,造成了枸杞子农药残留现象严重。有关枸杞子药材的农药残留检测方法、农药残留限定标准等已有大量报道,但对枸杞子提取物农药残留检测及加工过程中的农药残留转移行为尚未见报道。因此,探究枸杞子不同提取加工工艺过程中的农药残留转移行为,以及对不同工艺制备产品进行膳食暴露风险评估,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论文首先建立了枸杞子药材、提取液及提取物中43种高频检出残留农药的超快速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FLC-MS/MS)检测方法。运用乙腈浸提、分散固相萃取等技术净化样品,乙腈-水梯度洗脱,计划多反应监测(Schedule MRM)质谱扫描模式检测。方法学验证结果表明,不同基质中43种农药在0.0005-0.2 mg/kg的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0.99,精密度RSD均小于6%(杀螟硫磷15%),重复性RSD均小于10%,三种添加水平下的回收率范围在75%-115%之间(多菌灵63%-80%),符合农药残留检测要求。该方法简便、快捷,适用于枸杞子及提取加工过程各产物的农药残留检测。利用建立的UFLC-MS/MS分析方法,对43种农药强化枸杞子的水提物、醇提物及水提醇沉物加工过程中的农药残留转移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农药强化枸杞子的水提醇沉物(粗多糖)、水提物和醇提物的农残量与强化枸杞子比较,分别降低了 98.17%、66.38%、41.82%,说明提取加工对农残具有明显的脱除作用。加工因子计算表明水提物为0.49,醇提物为0.80,说明水提取对农残脱除效果更好;水提液在乙醇沉淀后,残留农药儿乎完全转移至醇清液中,在沉淀物中农残量极低;浓缩和干燥过程对农残的加工因子影响较小。农药残留的转移行为不仅与农药的理化性质有关,还与提取溶剂、加工过程有关。良好的加工工艺,会使农药残留水平大幅降低。根据前期研究及文献查阅,以易转移、易残留及高频检出为依据,选择啶虫脒、吡虫啉、克百威及3-羟基克百威4种农药制备农药强化枸杞子,进一步研究不同加工工艺农药残留的转移行为。茶冲泡研究表明,强化枸杞子残留农药的溶出呈Weibull函数分布特征,每次冲泡的转移量大约为残渣中残留量的1/3;加盖冲泡时残留农药在茶汤中的浸出量更高。因此,采用合理的冲泡方式,可以减少枸杞子中残留农药的摄入量。制备加工过程农药残留转移研究表明:与前期实验结果比较,加工条件相同时,同一种农药的转移行为趋势相同,说明提取加工时各残留农药之间的相互影响较小。采用点评估模型对不同食品安全等级的枸杞子药材及其水提取物、模拟农药强化后的枸杞子及各提取物的农药残留膳食暴露风险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有机、绿色、无公害、普通等不同等级的枸杞子干果及相应的提取物长期膳食风险和急性膳食风险分别在0.4%-4.9%和0.1%-21.5%范围。可以看出,不同等级的枸杞无论是枸杞干果还是提取物,膳食都是安全的。对43种农药强化枸杞子及其水提物、醇提物及水提醇沉物的农药残留急性和长期膳食风险评估结果分别为:403.8%、156.0%、274.7%、6.0%和 548.6%、121.9%、397.6%、3.3%。同样,对啶虫脒、吡虫啉、克百威及3-羟基克百威4种农药模拟强化的枸杞子及水提物、醇提物及水提醇沉物、水提醇沉上清物的急性和长期膳食风险评估结果分别为:103.7%、59.5%、90.5%、8.1%、43.3%和 504.8%、287.5%、439.8%、38.8%、209.5%。可以看出,加工过程可以显著降低农药残留的膳食风险。即使43种农药超限量标准10倍的枸杞子,如果采用良好的加工工艺,急性和长期膳食风险可以分别降低67倍和166倍,达到可接受的膳食风险水平。本文的研究结果不仅为枸杞子的规范使用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同时也为其他花果类药食同源物质的应用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背景:急性髓系白血病是一组高度异质性恶性血液疾病。欧洲白血病网(European Leukemia Net,ELN)作为一个广泛认可的临床指南,其主要依据细胞遗传学异常改变将白血病患者根据预后情况分成了三个风险组别,分别为预后良好(Favorable)、预后中等(Intermediate)以及预后不良(Adverse)组。然而,细胞遗传学正常的AML(CN-AML)患者人口基数大,占据了全部AML
子宫内膜样癌(Endometrioid carcinoma,EC)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升高。已有的临床病理研究结果显示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Atypicalhyperplasia,AH)或子宫内膜上皮内瘤变是子宫内膜样癌的癌前病变,然而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发展为子宫内膜样癌的机制目前仍不清楚。因此我们对30个子宫内膜样癌患者的非典型增生组织和癌组织进行全外显子测序,检
五倍子是一味传统中药,既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又可以作为工业原料。五倍子是盐肤木属植物被倍蚜取食刺激诱导产生的虫瘿组织,但虫瘿组织与寄主植物的基因是否存在差异却从未有人做过研究,且对其基原植物盐肤木属的物种分类与鉴定研究也非常少。DNA条形码技术能够对物种进行快速准确鉴定;叶绿体基因组研究可应用于物种鉴定、叶绿体基因工程、系统进化及分类研究,两者均可用于物种鉴定与分类研究且各有优势。本研究对五倍子基原
目的:中国与国外患者存在种族差异;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虽明显改善,但早期死亡率仍高。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初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数据,拟初步探讨中国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和早期死亡情况。方法:2004年2月至2020年6月期间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就诊的15岁及以上初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对其临床特征、实验室特征和早期死亡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
荷叶碱(Nuciferine,NF)是一种提取自荷叶的异喹啉生物碱,研究表明荷叶碱能够有效改善血脂,是一种具有开发潜力的降脂类成分。目前的研究认为荷叶碱通过改变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减轻高脂饮食(High fat diet,HFD)喂养引起的损伤,但有效剂量和口服吸收利用度低,口服后进入体循环的荷叶碱含量低,这种低入血量会影响药物的药效,而在较低的剂量(10和15 mg/kg/d)下荷叶碱仍能具有较好
[研究背景]融合基因检测是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诊断分型的主要依据。此外,融合基因也是AML患者预后分层、微小残留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监测和靶向治疗的主要分子标记。虽然目前国内外已有许多关于AML融合基因的研究,但是由于种族背景及样本量偏小使得不同研究存在一定差异,本研究旨在对中国初诊AML人群的融合基因表达
目的1.研究髓系细胞在白念珠菌腹腔感染和静脉感染两种模型中的动态变化及吞噬情况,初步探索在不同感染阶段发挥抗菌主要作用的髓系细胞群以及主要的吞噬细胞群;2.探究自噬在巨噬细胞抗白念珠菌感染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1眼内眦静脉注射白念珠菌构建静脉感染模型,.在腹线两侧与大腿相间处往腹腔注射白念珠菌构建腹腔感染模型,在不同感染时间点,取肺脏细胞或腹腔灌洗液,流式细胞术检测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和DC细胞的
目的:CRISPR/Cas9作为一种常用的基因编辑技术,已广泛用于哺乳动物细胞的基因编辑研究。然而小鼠原代造血干细胞(HSC)由于数量稀少,难以被携带大片段的外源基因感染,因此在原代HSC水平上进行基因编辑仍然比较困难。本课题主要利用CRISPR/Cas9技术建立了在小鼠原代HSC水平进行基因敲除的方法。方法:首先利用Cas9-EGFP基因敲入小鼠与Cre-ER小鼠杂交产生可诱导表达Cas9蛋白的
目的:近年来,随着下一代测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技术的发展,基于NGS的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表观基因组学技术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尤其突出的是,单细胞组学方法的开发和应用使各领域的研究都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与此同时,高通量测序也产生了海量数据,在得到测序数据后,如何对数据进行处理,使之能够体现生物学意义,就成为我们关注的重点。其中,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数据分析流
高脂血症(Hyperlipidaemia)常指血脂水平异常,是近年来发病率大幅度上升的一种脂质代谢紊乱性疾病,可引起脂肪肝、心脑血管疾病等重大危害性疾病,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目前临床上已有的降血脂药物副作用较为明显,不适于人们的长期使用。微生物历来都是新药发现的重要源泉,而肠道菌群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是一个目前尚未开发的新药源泉,非常值得深入挖掘。由于肠道菌群种类庞大,且绝大多数难以人工纯培养,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