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天津市社区居民的抑郁症患病情况进行描述,探讨抑郁症患病的影响因素,为制定抑郁症的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数据均来源于2011年7-12月实施的天津市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项目,在天津市18个区县采用按规模大小成比例的抽样(probability proportionate to size sampling,PPS)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100个调查点,再按照系统抽样的原则在每个调查点抽取30~300户,每户抽取1人,最终在天津市城乡社区中共抽取15538名18岁及以上居民作为调查对象,由统一培训并做一致性检验的专业精神科医生入户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居住地、受教育年限、职业类型及家庭人均月收入等)、一般健康问卷(General Healthy Questionnaire-12,GHQ-12)对抑郁症进行筛查,在样本中选取了有一定风险比例的共4438名天津市18岁及以上居民,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再使用基于《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4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DSM-IV)设计的DSM-IV临床定式访谈(The Structured Clinical Interview for DSM,SCID)进行调查诊断。数据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值小于或者等于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人群中抑郁症的患病率比较使用?~2检验,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抑郁症患病率的相关社会因素。结果:1、研究共抽取15538名居民作为调查对象,最终共有11748个调查对象参与了一般人口学资料、一般健康问卷(GHQ-12)的调查,应答率为75.6%,从11748个有效样本中筛选出抽取18岁及以上的居民4438名,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2、天津市抑郁症终身患病率为3.7%,1月时点患病率(以下简称为时点患病率)为1.1%。女性终身患病率及时点患病率(分别为4.9%、1.5%)明显高于男性(分别为2.6%、0.8%),农村居民终身患病率及时点患病率(分别为5.0%、2.0%)明显高于城市居民(分别为3.3%、0.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8~39岁居民抑郁症终身患病率及时点患病率(分别为2.6%、0.6%),40~54岁居民(分别为3.9%、1.3%),55~岁居民(分别为5.7%、2.1%),随着年龄的增加,终身患病率、时点患病率逐渐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婚姻状况为离异/丧偶居民终身患病率及时点患病率(分别为9.9%、3.3%)明显高于已婚居民(分别为3.6%、1.1%)、未婚居民(分别为1.7%、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职业为农民的终身患病率及时点患病率(分别为7.5%、2.8%)明显高于退休居民(分别为4.8%、1.3%)、无业或失业居民(分别为3.7%、1.8%)、家庭妇女居民(分别为3.4%、1.2%)、工作居民(分别为2.8%、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受教育年限13+年居民的终身患病率及时点患病率(分别为2.6%、0.5%),10~12年居民(分别为2.9%、0.8%),7~9年居民(分别为3.6%、1.1%),0~6年(分别为7.1%、2.8%),随着受教育年限的减少,终身患病率、时点患病率逐渐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OR=0.524,95%CI:0.372~0.738)、未婚(OR=0.278,95%CI:0.124~0.619)、已婚(OR=0.439,95%CI:0.274~0.702)、家庭妇女(OR=0.476,95%CI:0.229~0.990)是抑郁症终身患病的保护因素,生活条件差(OR=1.81,95%CI:1.068~3.065)是抑郁症终身患病的危险因素;生活条件差(OR=3.248,95%CI:1.052~10.033)、生活条件中等(OR=3.507,95%CI:1.430~8.602)是抑郁症现患病的危险因素。结论:1、天津市居民抑郁症患病率较高,与近年国内外报告数据基本一致,且与既往调查结果比较显示抑郁症的发病率明显升高。2、老年、农村、女性居民患病率较高,需引起重视。3、离异/丧偶、农民、受教育年限低的人群患病率较高,需引起重视。4、女性、离异/丧偶、生活条件差与抑郁症患病相关,对于有抑郁症危险因素的人群和抑郁症患者应加强关注,进行精神健康教育,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降低心理应激水平,以达到真正的临床痊愈,预防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