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伊通河是松花江的二级支流,是唯一一条贯穿长春城区的河流。位于中游的新立城水库,是长春市区工农业生产的重要水源地。伊通河流经长春市区后,各种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进入河流,河水受到严重污染,常年发黑发臭,严重影响生态、景观和居民健康生活。此外,伴随着河流水质的恶化,河流水体及河底污泥的微生物安全性降低。因此,研究河道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对于伊通河的生物监测和生物修复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河流底泥生境中存在大量不可培养的微生物,如果仅仅利用传统培养技术,无法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多样性进行深入且全面的研究,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为此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径。为了探究污染河流中的微生物组成,本研究运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 DGGE)技术,对伊通河底泥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进行了分析。本研究首先对底泥样品总DNA提取方法进行了探索。研究表明,使用改进的土壤基因组提取试剂盒,可获得较好的底泥微生物DNA,并可顺利进行后续的PCR扩增。通过采集伊通河上游、中游、下游三个区段不同地点的底泥样品,提取样品总DNA,利用细菌引物968F-GC-clamp/1401R和真菌引物NS1/Fung-GC,分别扩增细菌16S rDNA的V6-V8区段和真菌18S rDNA的V1-V2区段,进行DGGE,并对获得的条带序列进行了解析。结果表明,伊通河的细菌丰富度较高,三分之一的细菌群落为污水净化菌,主要的细菌群落为厚壁菌门;伊通河的真菌丰富度较低,近一半的菌种属于污水净化菌,7种样品主要的真菌群落为子囊菌门。本研究首次采用未培养PCR-DGGE技术,系统分析了底泥微生物群落结构,并解析了底泥中具有净化潜力的微生物的分类归属,对伊通河的综合治理具有指导意义,为环境污染有用微生物的取得奠定了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