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氮芥-聚乳酸缓释膜片在家犬体内的实验研究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尽管近年来医学科学进步很快,但对恶性脑肿瘤的治疗并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恶性脑肿瘤仍然是导致死亡的主要肿瘤之一。原发性脑肿瘤的半数是胶质瘤,恶性胶质瘤大多数(77%)在确诊后1年内死亡。因此,提高脑肿瘤特别是胶质瘤的治疗效果,仍然是神经外科的艰巨任务。 恶性脑肿瘤的传统治疗方法有手术、放疗或化疗。化疗对消灭残留的肿瘤细胞、防止肿瘤复发起重要作用。由于神经系统存在血脑屏障,许多化疗药物不易通过该屏障,给脑瘤化疗增加了困难。由于临床上观察到90%以上的恶性胶质瘤在切除部位2cm内复发,很少向中枢神经系统以外转移,所以局部给药成为治疗脑肿瘤的另一有效手段。局部给药能够避开血脑屏障,可以减少全身用药的毒副作用,大大提高肿瘤局部的药物浓度。近来有研究提示,多聚体(polymer)药物缓释系统是理想的局部缓慢给药方式,在治疗脑胶质瘤方面展现了明显的优越性。较为成熟的用于治疗脑胶质瘤的是以对羧基苯氧丙烷-癸二酸共聚物(20:80)为载体的卡莫司汀(卡氮芥,BCNU),此制剂被命名为Gliadel ,已得到美国FDA认可并推向市场,用于治疗复发和原发脑胶质细胞瘤。由于目前商品化的卡氮芥缓释药膜均需要进口,且价格昂贵,因此急需研制国产化的局部缓释膜片,以期提高我国恶性脑肿瘤患者的存活率和生存期。 目的:制备10%卡氮芥-聚乳酸(BCNU-PLA)缓释膜片;测定植入家犬颅内后的血药浓度及局部脑组织药物浓度;观察药物对脑组织的病理损害;观察药物对家犬血液、肝肾功能的影响;选择适当病例进行临床试验。 材料与方法:本研究应用标准医用聚乳酸(PLA)和临床治疗胶质瘤最常用的药物(BCNU),采用浇铸法制备了10%卡氮芥-聚乳酸(BCNU-PLA)缓释膜片。将10%BCNU-PLA缓释膜片手术植入家犬脑内,术后采集不同时间外周血样并处死家犬,采集脑组织;测定术前与术后家犬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药浓度和脑组织药物浓度;采用核磁共振动态观察脑组织水肿情况;采用常规病理观察不同时间内药物对脑组织的影响。实验后期,将10%BCNU-PLA缓释膜片应用于临床,观察患者术后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测定血药浓度;观察脑水肿情况。 结果:家犬全部存活,所有动物术后反应均良好,能够正常进食,未见呕吐、走路不稳、性格改变等;除一只动物白细胞明显降低外,其余所有动物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与术前相比未见明显改变;实验组家犬术后22h血中可测到BCNU,35h达到峰值(平均243.64ng/ml);实验组家犬术后5d脑组织中药物浓度平均26.60 μg/g、术后60d脑组织中药物浓度平均1.36μg/g;术后15d内,核磁共振观察实验组犬脑水肿明显,并于30d时水肿消失,而对照组犬脑水肿于第15d基本消失;病理检查结果表明膜片植入15d内植入局部炎症反应明显,30d时脑组织处于修复过程,60d时组织处于修复末期。一名复发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第三次术后应用局部化疗,患者术后能够正常生活;未见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明显改变;术后第7天、第14天、第30天观察头MRI,未出现难以控制的脑水肿,未能用高效液相法检测到血液中BCNU。术后4个半月MRI显示瘤周水肿明显,肿瘤再次复发,远离原发灶部位新发生肿瘤。综上所述,动物实验中BCNU-PLA缓释膜片在植入局部药物浓度明显高于外周,且持续时间长,而对全身影响小。本次临床治疗中,BCNU-PLA缓释膜片安全有效,且脑水肿能够控制。
其他文献
在临床中经口入路手术己越来越广泛的被用来处理颅颈交界腹侧区(包括下斜坡、枕大孔前缘、寰、枢椎前部)病变,且具有多方面的优势,而国内、外相关的解剖研究并不多见。早期的大
目的应用嵌入式零树小波(EZW)编码算法及本课题提出的改进EZW算法,对CT图像和MR图像进行压缩处理,并进行分析和比较。方法分析嵌入式零树小波编码的原理和算法,针对嵌入式零